关灯
护眼

第78章 晋江文学独家发表

    汉代的人头税分为两种, 一种是“口赋”,即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每年二十三钱。另一种称之为“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一年要交一百二十钱。

    然而前些年,汉灵帝为了满足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竟然丧心病狂地将口赋的征收年龄下调至一岁。到了董卓当政,口赋非但没有变化,还加大了田租的负担。

    所以荀澜一占领南阳, 立即宣告天下,废止了董卓要求的十分之一田租。

    但对富户,依旧是十分之一的田租, 对普通百姓则减免至三十分之一,口赋的年龄也直接提高到八岁。一经宣布, 荀澜在南阳郡立即得到了广泛的拥戴。

    虽然田租负担减轻了, 但人头税的负担对百姓而言依旧很重。所以听闻子女参军, 可以免去赋税,老者们眼前一亮, 简直是见到了一条生路。若是家里有一人去参军,那简直是救了全家啊!

    毕竟到了灾年,百姓温饱都成问题, 哪来的进项交赋税?因为交不起钱,许多人不得不心痛地溺死刚出生的孩子。

    就算年景好的时候,百姓交完人头税,兜子里也没有多少的余钱了。因为还得买盐和维护农具。除此之外, 得备下来年应急的钱。否则若是收成不好, 交不起人头税, 欠了官府的税,就会被充作官奴。

    若是不幸当了官奴,会失去平民的身份,被官府拉去充当苦力。自此不分日夜地干最劳累的活,还要挨打挨饿,生下的子女也都是奴婢。

    老者连忙问:“将军,请好心告知,这参军的话是要去哪里打仗?”只要不是去边疆和胡人拼命,其他地方都好说。这几年,官兵对上黄巾贼,都是占上风的。

    赵云用喇叭道:“先练兵几个月,然后去打中原的黄巾贼。”

    听将军这么一说,百姓们便议论了开来。

    “若此话当真,就让我家大儿去参军,我家今年着实没有钱交算赋了!”

    “是啊,横竖家里我们老家伙带着幺儿,多忙活忙活地都能耕完。”

    “我家小儿子太能吃了,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不如让他去从军,说不定还能赚个军功回来。”

    “就是怕儿子走了,官府来收税的时候不认账……”

    赵云自然是知道他们的顾虑,拿着喇叭继续喊:“你们且看这,这可是盖着太守印的文件。你们也知道荀州牧在豫州言出必行,有活菩萨之名。如今他当了南阳的太守,也不会朝令夕改。”说着,命人将一盖着大印的黄布打开。

    百姓不识字,乡长却是认得,当下念给百姓听。众人都很意动,有几个年轻人为了家里,当即撸起袖子说:“将军,可顿顿管饱饭?要是能吃饱,俺就报名了!”

    赵云笑道:“太守仁义,岂会让你饿着肚子上战场?”

    有一大汉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听说了募兵的事情,立即上前,不假思索地说:“将军,俺报名。”

    众人皆道:“三郎,你也不和家里商量下?”

    那人大着嗓门说:“不用商量了,俺家是交不起赋税了。俺一个人出去打拼,全家都能活。再说了,前几天货郎经过俺家,说报纸上也写了这件事。这天下人都知道了,荀太守肯定不会反悔的,有什么好顾虑的!”

    说着,义无反顾地找兵卒报名登记了。兵卒拿出来一厚实的黄麻纸,写上他的名字、住址,年纪,还描述了下大致的长相。

    “征兵三年,三年内你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都不用交赋税。若是你不幸回不来了,也一样不用交,另外官府会发两千钱的抚恤金,直接给到你的父母妻儿。”

    那人不会写字,兵卒拿出印泥,让他按了指印,又让他指定抚恤金的继承人,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旁边。

    做了两份,另一士兵拿出一方正的大章,在两张纸上都盖上,一份自己收起,一份交给大汉:“让你的家人收着,凭借此物可以不缴纳赋税。”

    又招手让乡里三老过来:“你们也要做好登记,交税的时候,不要弄错了。若是让人多缴或者拿兵卒的功劳给大户人家,太守说了是所有经手这件事情的人都要被罚,轻则流放,重则五马分尸。”

    三老一愣,他们许久没有听说过这么严苛的刑罚了,以前都是打板子。听到五马分尸,觉得毛骨悚然,连忙命家里人去取纸笔来,免得自己犯错。

    大汉宝贝似的将黄纸收起来了:“军爷,那万一乡里记错了,来收税的官爷看到这契不认呢?”

    “那让你家人带着契约到衙门敲鼓,放心吧,县尉会为你做主的。”兵卒耐心道:“就算是县尉和当地富户勾结也不怕,拿到宛城去,你举报收税官爷和县尉,不但不会被责罚,还会被太守赏一万钱。”

    围着的众人倒吸一口凉气:“一万钱!”这也太多了。

    兵卒笑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大汉摇摇头:“没了,大郎你人真好,以后上了战场俺跟着你,俺有一身子力气的!”

    兵卒笑了笑,没应承。他指了指盖着大印的黄布:“刚才你们乡长没念完,继续念下去,上面都写着的,放心吧。”

    接下来便一传十、十传百。来募兵的将军看起来脾气很好,还是代太守履职,是他们从来没见过的高官。

    乡里的人更是第一次得到盖着官府印的免赋税契,都觉得这次募兵比以往靠谱多了,而且也不用上边疆战场。

    “郡尉都亲自来募兵了,还有带着官印的契,哪还有假?”

    “就算是来收税的人不承认,咱以后也可以直接找赵将军啊,他看起来那么好!”

    百姓一合计,都觉得这是难得一遇的大好事。除了富庶的人家,但凡家里有几个儿子的,都送出来了一个参军。同村人一路上,也好相互照应。

    他们珍而重之地将盖着官府大印的契给收起来,就回去打点行礼了。衣服、布甲和铺盖,能带的都带上。第二日这些人就由一兵卒陪着,去县城报道,最后再一起汇聚到宛城去。

    家里只有女儿的,则苦着一张脸。

    有人苦中作乐道:“这样也好,大家不用交赋税了,找野果、扒树皮、挖菜根的时候也没有人和我们家抢了。”

    等到农忙结束之后,普通人都要去采摘一些野果晒干,存储一些菜根等等来度过冬春这段时间的饥荒。

    不过,随着乡长继续念黄布上太守颁布的法令,竟提到了女兵的招募。

    赵云举起大喇叭配合道:“也招募女兵,日后由女将军统领。但必须得能打,不要漂亮的,只要身体壮实。能和我的部下过几招的,柔柔弱弱的一律不可以。”

    招募女兵,这还挺稀奇的。有些人怕女儿被当兵的和当官的糟蹋了,一听招募女兵就摇头。

    但立即有人说:“要是存心糟蹋你女儿,那不得选漂亮的?人家要能打的,怎么可能居心不良?”

    其实女儿从军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在秦国的时候,就有壮男一军、壮女一军、老弱者一军,那时候全家都可能上战场。

    在汉代的边郡,基本上是全民皆兵,女子也会骑马在边关抗击外敌。黄巾贼攻城的时候,也有女子拿起武器,有的活不下去的就加入到黄巾贼里,被编成一军。不过中原几百年了,朝廷都没再招募过女兵。

    众人见他们这一队人很和气,不像一开始那么拘束害怕了,忍不住上前问赵云:“将军,女兵要上战场不?还是主要负责做饭和运粮食啊?”

    赵云耐心道:“一般不上战场,主要是做饭,得力气大,身手利落,会喂牲畜。”听这么一说,只有女儿的人家也有些想法了。

    比起男子上战场,女子参军安全多了。

    赵云不管他们讨论,继续说:“还有,你们应当也听说了,豫州现下每个县都有医馆,免费给穷人看病,南阳郡没有那么多医师,所以要招募学徒去宛城,跟着医师们学,依旧是不限男女,只要记性好的年轻人,能辨识常见药材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