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四章 立储

    李世勣刚一回到玄甲卫衙署,便被桓蝶衣给缠住了。

    昨夜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变,萧君默竟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场,让桓蝶衣颇感蹊跷。此外,召集本卫人员聚宴本来便是萧君默的主意,可他自己却不露面,这绝对不正常。再者,玄甲卫往年上元节都不聚宴,偏偏今年一聚宴就碰上了侯君集谋反,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桓蝶衣思来想去,觉得很可能是萧君默事先察觉了太子和侯君集的政变阴谋,然后才劝说舅父安排了这些事。这就意味着,舅父李世勣必定早就知道了一?切。

    可是,他为何不提前向皇帝告发呢?

    桓蝶衣百思不解,所以从昨夜到现在一直缠着李世勣追问不休。

    “蝶衣,你别再纠缠了行吗?”李世勣一脸无奈,“此事纯属巧合,方才在宫里圣上也问过了,我也是这么答复他的。”

    “那你就是欺君了!”桓蝶衣板着脸道,“你和君默两个人都欺君了!”

    李世勣一惊,下意识地瞟了值房门外一眼,不悦道:“这种话你也敢随便乱说?都多大的人了,怎么还这么任性呢?说话也不过过脑子!”

    “就因为过了脑子,我才会这么说。”桓蝶衣盯着他,“舅舅,您实话告诉我,您是不是有什么把柄落在君默手上了?”

    李世勣苦笑:“有,我在外面娶了好几房小妾,一个比一个年轻貌美,都没让你舅母知道,现在君默拿它来要挟我了。这答案你满意吗?”

    桓蝶衣气得跺脚:“舅舅,人家是跟你说正经的!”

    “我也是跟你说正经的。”李世勣道,“现在这事你也知道了,你也可以来要挟我了。”

    桓蝶衣知道问不出什么了,只好翻了个白眼,气冲冲地走了出去。刚一走到值房门口,差点撞上匆匆入内的裴廷龙。裴廷龙冲她一笑。桓蝶衣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径直走远了。裴廷龙看着她的背影,无趣地撇了撇嘴。

    看见裴廷龙进来,李世勣脸色微微一沉,佯装埋头整理书案上的文牍。裴廷龙上前见礼,李世勣“嗯”了一声,眼皮也没抬:“我让你去审侯君集,你审得如何?了?”

    裴廷龙淡淡一笑:“回大将军,侯君集是被咱们抓了现行,其罪昭然,有目共睹,也没什么好审的,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裴廷龙仗着有长孙无忌这座大靠山,对李世勣向来不怎么恭敬。

    “哦?他在朝中有没有潜伏的同党,难道也不值得审吗?”

    “大将军放心,这个属下已经安排薛安他们在审了。”

    “嗯,那就抓点紧。”李世勣仍旧一副忙碌的样子。

    “大将军,昨夜之事,属下觉得有些蹊跷,不知当不当问?”

    李世勣一听就知道他想问什么,冷冷一笑:“你都这么说了,我还能不让你问?吗?”

    裴廷龙也笑了笑,道:“大将军,属下想知道,昨夜召集弟兄们聚宴之事,是您自己的主意吗?”

    “怎么,莫非得有圣上的旨意,或是长孙相公的授命,我才能聚宴?”李世勣语带讥讽。

    “属下不是这个意思。属下只是想问,这事是不是左将军向您提议的?”

    这些天来,裴廷龙一直在暗中调查萧君默,也派了好几拨人跟踪他,可要么被他给甩掉,要么就是没什么有价值的发现。正自一筹莫展之时,便爆发了这场宫廷政变。在裴廷龙看来,昨夜伏击侯君集的行动,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蹊跷,疑点颇多,而萧君默昨晚都没露面,也颇为可疑。总之,裴廷龙隐隐觉得,李世勣和萧君默身上一定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你是听谁乱嚼舌头?”李世勣终于抬起头来,面露不悦道,“这事是我的主意,跟萧君默无关。”

    “属下还有一事想问:昨夜聚宴,弟兄们几乎都来了,为何只有左将军没有到?场?”

    “他有私事要办,之前已经跟我告假了。”

    “属下听说,前天左将军来找过您,还跟您闹了点不愉快,不知可有此事?”

    “裴廷龙,你这是在审问本官吗?”李世勣拉下脸来。

    “大将军不要误会,属下怎敢审问您呢?”裴廷龙毫无惧色,微微一笑,“属下只是想知道,左将军那天都跟您谈了些什么。倘若不是什么机密的话,属下倒也想听听。”

    “机密倒是谈不上,只不过涉及本官的一些隐私。”李世勣盯着他,“右将军对此也感兴趣吗?你要是真想知道,本官也不妨告诉你。”

    裴廷龙有些尴尬:“大将军说笑了,既然是您的隐私,属下怎么敢随便打听?呢?”

    “那好。要没别的事,你就先下去吧。”李世勣翻开一卷文书,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

    裴廷龙却站着没动:“大将军,关于昨晚的行动,属下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

    李世勣面无表情道:“什么问题?”

    “昨晚属下一到本卫,酒还没喝上几杯,您就把属下和大部分弟兄都召集了起来,并从后门潜入了尚书省,可见您一定是事先得到了什么情报,否则怎会有如此及时而周密的部署?”

    “没错,本官的确是得到了情报。”

    裴廷龙眼睛一亮。

    “宴会开始之前,罗彪无意中发现有不明身份人员潜伏在尚书省外,立刻向本官密报,本官这才迅速做出了安排。”李世勣微笑地看着他,“快速反应能力,是本卫的基本素养。你到本卫的时间不长,对此还有点不习惯,本官可以理解。可你要是因此便胡乱猜疑,那就不仅是贻笑大方了,而且是居心叵测!”

    裴廷龙被狠狠噎了一下,却又想不出别的说辞,只好讪讪一笑,抱拳道:“属下也就是随便问问,若有冒犯大将军之处,还望海涵。”

    “好说。年轻人心思活泛没什么坏处,可凡事过犹不及,若是想得太多,就变成疑神疑鬼了。本官作为你的上司,不得不提醒你两句,这也是为你好。”

    “是,属下谨遵大将军教诲。”

    告辞而出后,裴廷龙意颇怏怏。凭直觉,他料定李世勣是在撒谎,可一时却又找不出任何破绽。

    现在看来,萧君默很可能事先便掌握了太子政变的情报,然后才向李世勣提议,召集本卫人员聚宴,真正目的其实是伏击侯君集。

    倘若这个猜测属实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萧君默到底是怎么得到这一重大情报的?按说这么大的事情,无论萧君默还是李世勣,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向皇帝奏报,可他们为何没有这么做?如果说萧君默跟天刑盟必有瓜葛的话,那么这次的事件会不会也跟天刑盟有关?现在既然连李世勣也卷进来了,那么他跟天刑盟是不是也有干系?

    忽然,裴廷龙想起了什么,立刻赶到玄甲卫的案牍司,从库房中调取了去年刘兰成案的卷宗,然后带回自己值房,仔细研究了起来。

    半个多时辰后,裴廷龙覆上卷宗,嘴角浮出了一抹冷笑。

    这件案子疑点重重。虽然这个刘兰成自己供认他就是玄泉,但裴廷龙还是觉得,他很可能只是个替死鬼而已。真正的玄泉,一定还潜伏在朝中。这个案子是萧君默一手经办的,会不会是他采用了什么手段迫使刘兰成自诬,目的其实是保护真正的玄泉呢?

    又沉吟了片刻,一个大胆的念头倏然跃入了裴廷龙的脑海——萧君默要保护的这个人,这个长期潜伏在朝中且身居高位的玄泉,会不会正是李世勣?!

    萧君默来到吴王府看望李恪,没想到他竟然不在屋里养伤,而是在庭院里练剑。由于右手手掌包扎着厚厚的绷带,他只能用左手持剑,加之腿上有伤,只能一瘸一拐,样子颇有些滑稽。

    “还折腾呢?”萧君默走进院子,“瞧你都伤成什么样了。”

    “我快憋死了,出来活动一下筋骨。”李恪慢慢收起架势,“再说了,这点小伤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

    “我不是担心你的伤。”萧君默笑着走到他面前,“我是说你现在这副模样,练起剑来很难看。”

    李恪冷哼一声:“我又没请你来看。”

    两人说着话,来到书房,李恪随即屏退了下人。

    “你那天是不是演得过火了?”萧君默道,“就算要在圣上面前表现,也得悠着点吧?徒手去抓千牛刀倒也罢了,何必把自己的腿也弄瘸了?”

    “你还说!”李恪没好气道,“你事先给太子下了药,为何不告诉我?早知如此,我何必玩得这么大?”

    “什么都告诉你,你的戏不就假了?”萧君默笑。

    “没想到宫里还有你的人,你小子的秘密可够多的。”李恪看着他,“快说,你是让谁下的药?”

    “知道太多对你没好处。”

    “又要瞒着我?”

    “对,收起你的好奇心,这是为你好。”

    “哼!”李恪忍不住翻了下白眼。

    “别那么不高兴。经此一事,你在圣上心目中的分量就更重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养伤,准备到东宫去当你的太子吧!”

    “你能确定,父皇不会立四弟?”李恪有些狐疑。

    萧君默摇摇头:“不会。”

    “为什么?”

    “太子走到这一步,最恨的人不就是魏王吗?他这次注定是完蛋了,岂能不拉魏王来当垫背?”

    “可大哥能拿四弟怎么着?”

    “你可真是贵人多忘事。”萧君默一笑,“你想想,魏王跟冥藏联手的事,太子不是早就知道了吗?”

    李恪一拍脑袋:“对,我倒把这一茬给忘了。”少顷,忽然皱了皱眉:“可是,大哥现在说的话,父皇能信吗?”

    “当然不会全信,但也不会一点都不信。你想,谢绍宗那天晚上出动了数百精锐夜袭魏王府,却全军覆没,若说单凭魏王府的侍卫便能办到这一点,圣上能信吗?他难道不会怀疑,魏王身边有得力帮手?”

    李恪点点头:“没错,父皇那么精明,肯定会怀疑。”

    “所以说,此番立储,你入主东宫的可能性最大。”

    李恪不由面露笑容:“孔明兄,若我真的入继大统、君临天下,你就是最有资格当宰相的人,你难道真的不动心?”

    萧君默淡淡一笑,摇了摇头。

    李恪蹙起眉头:“能告诉我,你拒绝的理由吗?”

    “其实理由我早就对你说过了。”萧君默道,“我厌恶官场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我喜欢轻松、自在、简单的生活。”

    “别把自己说得那么与世无争。”李恪笑道,“不是我夸你,在我认识的人里面,你可是最会玩弄权谋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回太子输得这么惨,不就是拜你所赐吗?要不是你运筹帷幄,现在这大唐肯定已经变天了。”

    “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志在于此。”萧君默看着他,“说难听一点,我可以玩弄权力,但不想被权力玩弄。”

    “你是在暗示什么吗?”李恪脸色一沉,“莫非你认为,到时候我会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那一套?”

    “我不是针对你。”萧君默苦笑了一下,“我的意思是说,权力不是什么好东西,它就像一把双刃剑,若过于贪恋,迟早会伤人伤己。”

    “照你这么说,我也别争什么太子了,索性连这个吴王都不当了,咱们一同归隐山林,去做闲云野鹤岂不是好?”

    “别说这种气话了,你走得了吗?”萧君默淡淡一笑,“就算走得了,你自己放得下吗?就凭你的性子,你甘心吗?”

    李恪嘿嘿一笑:“我自然不甘心。男儿立身处世,自当做一番揭地掀天、名留青史的丰功伟业,否则便是愧对天地,愧对列祖列宗,也愧对了这七尺之躯!”

    “这不就结了?人各有志,何必强求?你有你的天命和志向,我有我的好恶和选择,咱们只能各尽其分、各安其命。”

    李恪叹了口气:“也罢,那就不强求了。等你功成身退那一天,你要到哪个地方隐居,告诉我一声,我把那个地方封给你……”

    “你还是饶了我吧。”萧君默笑着打断他,“让你这么大张旗鼓地分封,我那还叫隐居吗?若真到那一天,你就好好做你的大唐皇帝,我安心做我的山野草民,咱们谁也别管谁了。”

    “你就这么绝情?”李恪瞪起了眼。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萧君默微然一笑,笑得云淡风轻。

    上元节的这场宫廷政变虽然有惊无险,并未给大唐朝廷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危害,但对李世民的内心却是一次无比沉重的打击。因为这场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悲剧,几乎就是武德九年那场血腥政变的翻版,也等于把李世民内心那个早已结痂的伤口又血淋淋地撕开了。

    也许,这就叫天道好还、因果不爽,这就叫冥冥中自有报应。

    自从武德九年以暴力手段夺位之后,李世民的内心深处便刻下了一道巨大的伤口。尽管他一直以正义者自居,一直在用“周公诛管、蔡”的堂皇说辞来说服自己和天下人,可他的良心并未因此得到安宁,一种强烈的负罪感始终横亘在他的心?中。

    这么多年来,李世民之所以临深履薄、朝乾夕惕、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受到了这种负罪感的驱动。换言之,当年夺嫡继位的手段越不光明,李世民为世人缔造一个朗朗乾坤的决心就越大;玄武门之变给李世民造成的隐痛越深,他开创贞观盛世的动力就越强;弑兄、杀弟、逼父、屠侄的负罪感越是沉重,他通过造福天下来完成自我救赎的渴望就更加强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太平盛世的逐步实现,李世民一度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这样的救赎,可当这场政变猝然爆发,他才猛然意识到:再怎么伟大的事功,也无法抵消自己曾经的罪愆;再怎么完美的救赎,也无法逃避上天终将降下的惩罚!

    生平第一次,李世民感到了一种透彻骨髓的无奈和悲凉……

    然而,身为大唐天子,职责却不允许他过久地陷溺于这种脆弱的情感中。因此,在甘露殿闭门三日之后,李世民终于强打精神重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此后数日,他先后召见了长孙无忌、岑文本、刘洎、李世勣、李道宗、尉迟敬德、褚遂良等大臣,连去年被他勒归私邸,至今仍赋闲在家的房玄龄也召进了宫。

    李世民召见他们,议题只有一个,就是由谁来继任太子。

    一番问对之后,大臣们相继提出了三个人选:其中,岑文本和刘洎力挺魏王李泰,李道宗和尉迟敬德倾向吴王李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则力荐年仅十六岁的晋王李治。

    而李世勣和房玄龄都没有明确表态,只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套话。李世民知道,李世勣是因为生性谨慎,不敢在如此敏感的问题上公开站队;房玄龄则因为此前栽过跟头,而今早已是惊弓之鸟,自然更不敢再卷入立储之争。

    上述三个人选,李泰和李恪本已在李世民的考虑之内。在他看来,这两个儿子各自继承了他的部分优点,无论哪一个入主东宫,都可以算是合格的储君;至于李治,则几乎从未进入过他的候选名单——这个生性仁弱、年纪尚幼的雉奴,怎堪担当大唐储君的重任?

    然而,长孙无忌提出的理由,却又让李世民无法忽视。

    长孙无忌认为,未来的大唐天下需要的不是锐意开拓的雄霸之主,而是仁厚有德的守成之君。且在他看来,生性仁孝的晋王李治,恰恰就是这个“守成之君”的不二人选,所以他才会力荐李治。

    这样的论调,李世民之前也听他讲过,不过当时只是随口谈论,并未放在心上,如今面临重新立储的大事,李世民就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当然也觉得长孙无忌的看法不无道理,可一想到李治年纪还那么小,且性情柔弱,易受人掌控,李世民便忍不住对长孙无忌拥立李治的真实动机产生了怀疑。

    “无忌,朕日前重阅《汉书》,读到汉武帝之后的西汉故事,不知为何,心中竟颇有些感慨啊!”

    这一天,李世民在甘露殿的御书房单独召见了长孙无忌,一照面就抛出了这么一句,令长孙无忌一时摸不着头脑。

    “敢问陛下……因何感慨?”

    “纵观青史,对于霍光这个人物,历代史家褒贬不一,有人赞他功比伊尹、德配周公,也有人骂他擅权揽政、威福自专,不知你怎么看?”李世民不答反问。

    霍光是西汉的著名权臣。他受汉武帝遗命,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此后平定了上官桀、燕王刘旦的叛乱,稳定了朝政;汉昭帝病逝后,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随后发现刘贺荒yín无道,又将其废黜,另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即汉宣帝。霍光前后秉持国政近二十年,对汉朝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但也因其专权日久、擅行废立而颇受世人诟病。

    “这个……”长孙无忌一边揣摩着皇帝的弦外之音,一边赶紧应付道,“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废无道之君,拥昭、宣二帝,恭谨立身,老成谋国,故臣以为,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

    “哈哈!”李世民干笑了两声,“朕问的是你个人的看法,你却把班固的史论背给朕听,未免太滑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