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55章 锡伯族的故事

    午餐结束后大约十分钟,钟导对赵兄说,“我们开始采访吧!”

    赵兄说,“好,我坐在哪里合适?”

    钟导说,“你就坐在我现在的位置,我们的主持人夏有玉坐在桌子的侧面。”

    摄影师和录音师他们纷纷起身,开始去准备。

    花池、杨哥和吴辉站在了摄像机后面。

    今天是个大晴天,屋子里的光线很好,阳光透过门窗照在赵兄的脸上,他的脸上泛着红润健康的光泽。

    夏有玉今天穿一件蓝色衬衣,驼色长裤,微卷的黑发,白皙的脸庞在阳光下清爽帅气。

    导演说声“开始!”五秒钟后夏有玉开始说话。

    “请问赵大哥,听说锡伯族人都会射箭,您会射箭吗?”

    赵兄说,“会,我从小就学射箭,我们锡伯族人最擅长的技能就是射箭。以前国家射箭队里就有我们锡伯族的选手。我们锡伯族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什么在很多少数民族中,只有锡伯族的人射箭很出名,而且几乎人人都会射箭?”夏有玉问。

    “我们这个民族很独特,不算是游牧民族,但我们会骑马。算是农耕民族,我们会种田。我们的祖先是东北人,会打猎,要想打到好的猎物,就必须有好的箭法,否则就会被饿死。”赵兄笑着回答。

    “我们锡伯族尚武,锡伯族小伙从小就酷爱射箭,我们察县也被誉为“中国箭乡”,我们这里制作的弓箭等产品,现在还通过互联网电商销售到全国各地。”

    赵兄补充说道。

    “当年您的祖先为什么要跋涉千山万水,行程万里到新疆来?”夏有玉问。

    赵兄的脸色严肃起来,他说,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设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清政府从关内抽调兵力补充边防。据史料记载,1764年,清政府从沈阳等十五个地方抽调锡伯士兵1000多名、连同3200名家属组成锡伯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行程一万多公里,最终抵达这里,并在此安家落户、屯垦戍边。”

    “当年的生活都比较艰苦,从东北走到新疆,是一次长征!男女老少扶老携幼,背着行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年,我都能想象出40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行走在大路上,非常壮观!”夏有玉说。

    “何止是壮观,完全是悲壮!当时也没有什么医疗条件,路上经历春夏秋冬,荒郊野地,不仅是老人、妇女、儿童会生病死在途中,就连身强力壮的士兵也会因为过度疲劳,病倒或死亡。我真的非常佩服我们的祖先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赵兄说。

    “锡伯族祖先西迁的悲壮故事如果拍成电视剧或写成长篇小说一定很好看!”夏有玉说。

    赵兄自豪地说,“没错!锡伯族祖先西迁的故事成为我们锡伯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是激励我们好好生活,好好建设我们家园的强大动力之一。”

    夏有玉说,“锡伯族定居在新疆伊犁地区已经200年了,听说你们的祖先刚来的时候还开挖渠道,灌溉农田,工程也很浩大。”

    “我们的祖先当年肩负为国家屯垦戍边的重任,就是要为国家守卫好边疆这一片地区。我们要开垦大片的荒原,种植庄稼,建设我们的村庄,养活自己。在生产力低下,没有什么先进农具的岁月里全靠体力劳动开渠引水,种出了大片良田。我们这一代人要继续先辈的事业建设我们的家乡。”赵兄侃侃而谈。

    夏有玉说,“您说的特别好,感觉您有满肚子的好故事,我也很想听,但是时间有限,今天我只能听这些了。以后有机会再听您讲锡伯族的传奇故事。谢谢您!”

    赵兄说,“能向你们讲我们锡伯族的故事是我的荣幸,以后会有很多人看你的节目,听到我讲的故事,我开心得很!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种缘分,我很珍惜!”

    采访结束了,摄影师和录音师收好了设备,大家一起走出了赵兄的家。

    赵兄在门口为大家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