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99章 国试阅卷

    贡院内,经过一系列程序,阅卷工作终于正式开始。许多参与阅卷的翰林在看到黄文献所出的考题后,苦思不知其所出,纷纷大摇其头,猜想如果学子中有人能答出来这道题目,那就是状元之选了。

    因此跟往年相比,今年的阅卷工作简单许多。先看答出了几道题,再看答得对不对,后看议论写的怎么样。阅卷的工作比之以往快了很多。

    经史实录和诗赋的阅卷通常是由那些翰林做主,主考官最后定夺,毕竟考的是学子的才情,还是这些整天和学问打交道的人比较擅长。而策论的第一轮阅卷官虽然也是那些饱学翰林,但是通常最后做主的是两个来自六部和督察院的副主考官,毕竟实务他们更有发言权,主考官一般只会关心一下他们最终选出的前几名。

    “此次副主考官分别是礼部尚书周颐林和御史台右都御使薛世明。阅卷进行到第五天之后,才轮到他们评阅策论。为了给两位副主考官更大的选择空间,翰林们挑选出来的试卷是两百份,这样两位副主考官还要筛掉其中的五十份。最后根据两人选定的一百五十人,结合主考官那边选择出来的,决定最终入选的一百五十人,而名次也由主考官排定。如果有出入的话,比如进了主考官的榜单,却没有进入副主考官的榜单,则再拿出该名学子的所有试卷,由主考官定夺。当然这样的学子名次肯定是要往后排的。”

    贡院正在阅卷,苏圣平原本准备拜访一个叫唐城的老人,没到老人家外出未归,只能明天再来,闲来无事就坐到茶楼里听人讲古,这才听到有一个学子在那介绍国试阅卷过程。

    那名学子接着说:“所以能不能通过国试和国试的名次,主考官最是关键的。虽然皇上才是最后的名次裁定者,为了以示公平,陛下阅卷之时也还没有拆名,但是陛下一般都会尊重主考官的意见。制度已经尽可能的避免作弊之事发生,我们就等着吧,如果姓张的果真中了状元,那他一定是作弊了。否则他哪知道经史实录第三题只有他能做出,他怎么知道自己要中状元。”这话,苏圣平就听出不对来了,似乎闻到了江宁城中飘散着一股淡淡的阴谋气息。

    因此,苏圣平索性不再继续闲逛,想想今日正是朝廷休沐的日子,准备到周家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遇到周秉政。

    苏圣平的运气不错,最近因为国试,议税之事被压着,他也没那么忙,难得休沐,刚好在家休息。跟着下人后面进门,周秉政正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好整以暇的看着本书。

    苏圣平落座后,周秉政问了一下国试的情况,苏圣平简单说了自己的答题情况。听了苏圣平的话,周秉政说是觉得他比周舟更有望取得好名次。

    一番谈话后,苏圣平就将话题转移到刚刚听到的消息上,还说出了自己的担忧,道:“我怎么觉得这事情不对,似乎有人要搞事。否则之前只是笑话张永,如今已经把苗头指向了黄文献了。”

    周秉政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虽然之前听过张永的事,不过那会只是笑话年轻人太张扬。这会听苏圣平一说,也察觉出不对了。一来,张永既然考完之后还敢那样说,显然是对自己能够答出经史实录第三题很有把握。可那道题自己都不敢说一定能答对,因为书上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只在黄文献的脑子里。张永考完之后第二天就敢说那样的话,就耐人寻味了。二来,原先学子们都是笑话张永的情事以及鄙视他目中无人,从来没有人把阅卷过程中主考官的关键作用说明白,毕竟他只是第三关。可是一旦出现了黄文献也徇私舞弊呢?制度再严密,总是人来执行的,就会有漏洞。有漏洞的话,就会被人利用,何况两人还有亲戚关系。

    周秉政思索片刻后,道:“圣平,如果,我是说如果此次贡榜公布后有何事情发生,你切忌不要参与,还要让你那些同学也不要参与。”苏圣平点点头,看来老师也闻到了阴谋的气息。而且肯定是事关朝廷高层的斗争,显然还有后招,自己的身份比较特殊,最好不好参与其间。至于为何说自己身份特殊,因为他和周秉政一样,同时想起了杜文心。

    此前张永的豪言并没有人重视,但是国试之后还那样说,显然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或许有人联想到了黄文献,但显然杜文心的目标不会是黄文献,而极有可能直指沈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