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75第75章

    月余后,淳于嘉和许允解着益州太守夏国镛及其长使、别驾等一干僚属进了京。(w-w--o-m)夏氏一党与证人证物都被送进了大理寺,淳于嘉带着一摞案卷和他整理好的证词上了朝,当堂将此事一五一十地禀报给宣帝。

    夏国镛虽然犯了走私罪,但暂且还算不上通敌,因为他私贩铁矿的对象不是百越,而是吐蕃。为此夏国镛在淳于嘉与许允二人面前毫无惧色、侃侃而谈,只肯认下御下不严的罪名,剩下的一概推到手上。后来他的司马不肯做替罪羊,将多年来精心整理的证据暗地交到了淳于嘉手上,又答应亲自指证上官。淳于嘉将那位司马安置在驿馆,只等着三司会审时出来做证。

    宣帝手里按着龙椅的扶手,静静听着他叙说内情,心中却已是一片杀机不只是对私贩铁矿的夏太守,更是对一直无暇处置的吐蕃。

    吐蕃王名为爱猷识理答腊,名字里虽有识理二字,为人却不怎么识理。这些年来对大夏都是阳奉阴违,名义上奉为宗主,暗地里却与西戎、百越都有所勾连。上回兴宗王子入京时还有吐蕃刺客勾连西戎皇叔,混入京中行刺,意图刺死兴宗王子,并借其死于夏朝之事挑起两国战端。

    结果那件事中兴宗王子倒未受损,还和宣帝私下结盟,可谢仁却是实打实地受了重伤,还中了箭上的剧毒,直到离京那天似乎也没完全复原。宣帝对谢仁旧情未断,又欠了恩义,早就想将那不知好歹的吐藩王族灭,给他的阿仁报仇,只碍着先要解决西戎、百越这两块心腹大患,才一直拖着没办。

    夏国镛竟敢私通吐蕃,还以为狡辩两句就能逃得性命么

    宣帝杀心已起,面上却还淡淡地,抬手吩咐道:“吐蕃早年是本朝属国,但多年来附庸西戎,轻慢我朝,更数次随戎夷侵扰边关,至今也不见悔改。夏国镛亦是皇亲,竟因私利而将铁矿卖至这等狼子野心之国,其罪又岂能只按走私来断此案当交由大理寺、刑部与御史台三堂会审,不可轻忽。”

    淳于嘉躬身应是。刑部尚书魏渊、大理寺卿庞健与御史大夫曹文一道越众而出,向宣帝保证要尽心尽力审理此案,绝不放过一个通敌罪人。

    将此事安排下去后,宣帝面上便露出几分笑容,对淳于嘉说:“幼道这一趟辛苦了,若非你与许爱卿不计安危亲身查探,夏某仍在益州欺上瞒下,夺国家财富以肥己身,岂有罪行败露之日。朕当重赏”

    淳于嘉一撩衣襟,上前一步跪倒在起,出言打断了宣帝的话:“臣本是王府长使,有幸侍君的时间比旁人更长些,这些年陛下待臣恩重如山,屡加超拔,岂敢因查了这么个小案便再受陛下重恩请陛念臣一腔忠心,不可过多恩赏。”

    宣帝感动得忙叫人扶了他起来,笑道:“幼道不计名利,真乃忠义之士。你放心,朕乃名主,有功必要重赏,却也不会过于宠幸,置你于炉火上烤。你尚年轻,官职也不算低,不便再升了。朕便加你为从二品左光禄大夫,以为嘉奖。”

    淳于嘉重新谢恩,起身奏道:“嘉自恃才能不及中人,却蒙陛下多年提携,百死也难报答陛下厚意。今又荷深恩,不得不再做些事以报圣上嘉不才,愿自请入宫,为朝中百官竖个榜样,也为圣上一解六宫妃位空悬之忧。”

    这一场自荐把宣帝都砸晕了,更别提想尽办法逃避入宫的文武百官。待满殿大臣缓过神来,就有不知多少道刀锋般雪亮的目光剜到了淳于嘉身上。多少人暗地咬断牙根恨他多事有了他这么高风亮节地自荐,旁人不肯入宫就是不知回报圣恩,这个大帽子扣下来,大伙儿就是想再拖着宣帝的选妃旨意都不成了

    淳于嘉却是站得笔直,只当背后那些杀气都是清风拂过,微微抬起下巴,双目灼灼地看着宣帝:“请陛下成全。”

    宣帝呆坐在御座上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忽然觉着不知哪冒出来一股臊意,羞得他全身都有些发烫,额上已微微出了一层汗。眼看着阶下众爱卿都要拿眼神杀了淳于嘉了,连忙起身阻止:“幼道不必再说了,朕知道你公忠体国”

    淳于嘉躬身答道:“陛下过奖了,体察上意是做臣子的本份。陛下早先下旨选妃时臣就已留意此事,只可惜人不在京中,无法及时回应。想不到下旨至今已有月余,朝中竟还未选出一人充实后宫。臣虽身份低微,不该插手陛下家事,但陛下既有些旨,臣便愿舍弃一身官职,入宫侍奉。”

    宣帝叫他这么咄咄相逼,高兴倒也高兴,更多的是担忧他以后会受到同僚排挤,是以心下踌躇,既不好同意又不舍得不同意。幸好有何丞相出来救驾,捧着玉圭奏道:“淳于侍郎忠君爱国,乃众臣表率,请陛谅其拳拳报国之心,许其入后宫侍奉。至于加官之事淳于大人才加为左光禄大夫,可否以此为定例,凡入宫者皆加此虚衔”

    淳于嘉当即跪下,一语不发地叩了个头,逼迫宣帝就范。

    既然已挤兑到了这份上,宣帝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淳于爱卿奉圣之心,朕不愿阻拦,便依你之意,许你入宫。旨意朕明日会派人送到你家中。爱卿乃朝中重臣,又是男子,不能如女子般拘束深宫,仍当兢兢业业做好中书侍郎之职,为朕分忧。”又对众臣说:“望诸臣莫因其入宫而疏远,仍同从前一般以同僚视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