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22立后1

    淳于嘉在殿前长跪谢罪。(w-w-xs.c-o-m)

    宣帝倚在龙椅上,拿了他的内衣在身上擦着,连眼皮都不抬,只淡淡说了句:“两次。还有两次,这病若治不好,你的文忠就别想要了。”

    文忠淳于嘉正等着论罪,想不到宣帝对他毫无惩处之意,居然还肯给他这样大的身后荣耀。他连忙伏身叩头,感激涕零地答道:“陛下天恩,嘉万死难报请陛下放心,臣若不能治愈此疾,叫臣死后无人祭祀”

    宣帝把淳于嘉的内衣往地下一扔,十分随意地挑着眉叫他:“起来吧。不必胡思乱想,以后给朕好好做官,再把这药弄好了。朕这病难道还能再叫旁人知道么你可是朕希望所托,不可令朕失望。”

    淳于嘉又谢了一回罪,起身先服侍着宣帝穿了衣裳,自己也把湿衣团好收在袖中。

    宣帝别过脸去骂他:“这种东西也能往外带么去扔到火盆上烧了,烧利索了再开窗通气”又想到自己对于这一套居然熟悉至此,还摸索出这么多善后经验,也觉着丢脸,哼了一声也就不再管,由着淳于嘉自己处置了。

    淳于嘉收拾好了衣裳,又把药膏和药杵收了起来:“臣方才试着,觉得这解药效力还差一些,回去要再调调方子。再过两三天吧,臣重新熬了,再进来侍奉陛下用药。”

    宣帝不置可否地听着,等到淳于嘉要告退时才发了话:“那药杵朕用着不舒服,下回就不必再往宫里带了。”

    这轻飘飘的一句话,砸到淳于嘉头上,简直重逾千钧。他几乎是立刻听出了宣帝的话外之音,喜得心都要跳了出来。

    然而就算是再高兴,也不能当着宣帝的面露出来。淳于嘉当即低头跪倒,沉稳地答道:“是嘉思虑不周了。陛下放心,嘉定当另选良器,总要以陛下舒适为要。”

    宣帝脸色又红了几分,将人放出殿外,自己又拿出边关来的捷报,心不在焉地看着。

    看不上两眼,上头的字迹都模糊起来,又化成了一张英俊刚毅的熟悉面孔。只看着朱煊就能想象出那怀抱如何强劲有力,何况亲身被他抱在怀中,体会过那种疾风暴雨般强烈的索求宣帝呼吸声又粗重了几分,不安地侧了侧身。然而身子一动,腰就酸疼起来,把他从妄想中惊醒过来。

    他最近确实容易情动,还喜欢与男子不,总之,这都是药毒作用等毒性解了,他肯定还是喜欢女子,也不想再做这种事。到那时候,难道还要把朱煊当作成帝一样虚与委蛇么

    他若还有个妹妹就好了,往朱家一嫁,就把人牢牢拴在了皇室,也不必想着延福宫之约。可惜他不曾成婚,几个哥哥死得又太早太痛快,眼下竟连个郡主县主都找不出来

    哼,皇帝还打着光棍,轮得到他大将军挑三捡四么

    宣帝又不上算起来,把战报扔到桌上,仔细盘算起了自家亲事哪天得想着把阿仁进宫的事定下来反正阿仁还小,不如先在宫里养几年,学些后妃之德。等阿仁也懂人事了,他这病也治好了,到时候再正式大婚,两下便宜。

    恰好两天之后,朱煊派人入京献俘,将上回大捷时擒获的西戎宗亲解入朝中。回来献俘的将领中有一位虎贲尉谢云,是阿仁隔房的叔父。宣帝看过献俘之后,便借着这个现成的人在,当着满朝文武问道:“卿家阿仁今年几岁了”

    这一问问得蹊跷,连何老丞相都没反应过来。谢云更不知是什么意思,唯恐侄儿背地惹了祸,提心吊胆地答道:“回陛下,舍侄年方十七,因他父亲早亡,母亲又多病,一直在家中侍疾,不曾出仕。”

    十七正是花信之年宣帝面色不动,心中却是激动难抑。

    难怪那神仙把徐后、石妃她们都嫁了出去,原来是提前做了安排,叫阿仁早生了几年,如今却正好入宫为后

    谢云的说法也和前世对得上。阿仁的父亲早逝,母亲多病,生下她就一直当作男孩教养,打算让她顶门立户。后来她随自己四处征战,谢家在军中那些人也都只把她当子侄看待。

    若非如此,以宣帝慧眼之利,又怎么会叫她蒙蔽数年,直到她飘然远去之后,才知道她是女儿身呢

    宣帝越想越得意,面上堆满笑容,唤谢云起身:“谢卿快平身。谢卿忠贞贤能,是国家栋梁之材。阿仁年纪也不小了,虽说行孝是人伦大义,但做人子女的,却哪知父母的心情,是不管自家如何,只要孩儿有一个好归宿呢。”

    这话说得不只谢云晕头转向,一班朝臣也都开始琢磨先皇是否在外头留了个女儿待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