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679章 郝仁的想法

    感动之余,郝仁又是一阵犯难!

    原本,他还盘算着与对方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针锋相对之后,再找个合适的时机退让一步。

    接着,可以私下里请求赵祯给予自己的妻妾册封诰命。对他而言,暂时归隐江湖也并非不可接受之事。一方面,林翠翠即将临盆,这些日子以来自己一直未能陪伴左右,着实想要全心全意地照顾家人;

    另一方面,官场上的事务往往身不由己,如果能借此机会激流勇退,稍作歇息,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此外,郝仁心中尚有其他计划,需要亲自去实施,的确可以暂且远离官场纷扰。

    然而,如今这般状况,在大殿之上已不便多言。有些话语,只适合在私下与赵祯交流探讨。两人确实应当坐下来,好好沟通一番。

    被赵祯如此出其不意、不按常理出牌地胡乱纠缠了一番后,郝仁此时此刻实在不知该如何回应,只好紧紧闭上嘴巴,佯装出一副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模样。其余众人眼见赵祯这般态度,自然也都纷纷缄默不语,谁也不想在此刻去触碰霉头——君不见连那几位相公都未曾发话吗?

    至于吕夷简和王曾等大臣们为何至今仍未站出来指责官家赵祯的过错,原因其实有三:其一,自赵祯开始亲政以来,其威严日盛;其二,此次大捷无疑令他增色不少;其三,若欲弹劾郝仁并对其加以打压,适度妥协亦未尝不可。

    而今赵祯虽稍显越矩,但终究并非犯下何等大错。若细究起来,无非只是驳了几位相公的颜面罢了。如此一来,待赵祯冷静过后心生愧疚之情时,再行打压郝仁之事便可水到渠成。

    只可惜那几位遭贬谪的言官,却沦为了这场政治角力中的无辜牺牲品。

    过了许久,终于有人打破了朝堂上令人窒息的沉默氛围——王曾挺身而出,向宋仁宗进言道:\"官家,对于众多将士们的封赏事宜,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当深思熟虑、逐步拟定;至于郝仁之事,则更应审慎对待,可以从长计议。毕竟他刚凯旋归来,许多情况尚需深入调查与了解。依微臣之见,不妨将此事暂且搁置一旁。今日朝会就此结束如何?\"

    其实,在王曾内心深处,他深知此时此刻最明智的做法便是暂避锋芒。时间能冲淡一切,只要拖延得够久,对郝仁便愈发有利。或许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场风波自然会平息下来,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未可知。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曾当机立断地站出来,企图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劝说仁宗尽快结束早朝。

    如此一来,他们便有足够充裕的时间与郝仁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并深入了解其真实想法。要知道,昨日郝仁方才归朝,众人尚未来得及与其详谈。此刻散朝后再行商议,无疑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意见,以有效应对那些可能出现的劾奏之言。

    王曾丝毫没有人提及刚才赵祯的鲁莽行为,以及那两个不幸遭受无妄之灾的言官。然而,经历过刚刚全场一片死寂般的尴尬后,赵祯也逐渐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不禁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尖,试图掩盖自己的窘迫。若是放在从前,在这庄严肃穆的大殿之上,恐怕早就有人挺身而出,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错误了。

    可今日,满朝文武竟然如此给他脸面,这着实令赵祯感到颇为意外。原本他还以为接下来,众人会继续将矛头对准自己,对他展开一番口诛笔伐呢!

    毕竟,在他尚未亲政之时,但凡自己说错半句话、办错一件事,不仅太后刘娥不会轻易放过,就连殿内的诸位大臣们,也绝不会手下留情,更别提顾及他这位官家的颜面了。他们常常视自己如孩童一般,丝毫不将自己放在眼中。

    未曾想,今日这些臣子们却宽容了自己一回,这让赵祯心中不禁暗自欢喜起来。

    然而此时此刻,并不是自我陶醉之时。当听到王曾给了自己一个下坡路时,赵祯迅速收敛心神,说道:“嗯,如此甚好。那就依王相之言,先行处理众将的封赏之事。至于郝仁嘛,则需从长计议一番。既然已无其他要事,诸位爱卿便可退朝了。”

    眼见着官家兴致索然的模样,众人原先是打算借着对郝仁的猛烈抨击,看看能否立即取得成果,从而压制住郝仁的风头。岂料赵祯居然如此偏袒郝仁,甚至当庭罢免了两名谏官!这般变故实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既然王曾与赵祯都已经发话,众人也只好照办。待回到府邸后,他们还得重新谋划一番,务必要继续上书弹劾,绝不能让郝仁一帆风顺下去。否则,此人日后必成大患!

    于是乎,朝堂之上再无人胆敢发言,这场本应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大朝会,就这般草草收场。大臣们鱼贯而出,陆续离开大殿,准备出宫回府。

    郝仁并没有跟随着大部队径直朝外走去,他有意放慢步伐,缓缓前行。没过多久,他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落在了队伍的末尾。眼见得朝中大臣们渐行渐远,郝仁环顾四周,发现仅剩自己以及王曾、庞籍二人仍停留在原地。他们似乎是故意为之,显然正在等待某个重要时刻或人物的到来。

    郝仁见状,迈步向前,与王曾、庞籍开始闲聊起来。今日郝仁的表现让王曾和庞籍相当满意——尽管他自始至终未曾发言,但却未给敌手留下任何可乘之机。这种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无疑是明智之举。三人谈笑风生间,时间悄然流逝。

    没过多久,一名来自赵祯身旁的内侍匆匆走来。他先毕恭毕敬地向三位大人逐一行礼问安,接着态度温和地说道:\"官家有请各位前去商议政事,请随我一同前往吧!\"

    三人等待多时,此刻终于等到了期待中的消息。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跟随内侍一同来到另一座宫殿,准备拜见赵祯。

    三人在内侍的引领下,穿过重重回廊,终于来到了赵祯日常处理政务的大殿。此刻,赵祯早已心急如焚地在此等候多时。当他看到郝仁等三人走进殿内时,心中悬着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与王曾、庞籍寒暄过后,赵祯将目光全部集中在了郝仁身上。在赵祯眼中,王曾和庞籍并非需要回避之人。自从郝仁献上土豆那一刻起,他们彼此间就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他们没有离开,想必也是想听一听郝仁的想法。毕竟,郝仁昨日刚刚归来,众人尚未有机会坐下来详谈一番。

    然而,赵祯并没有急于询问其他事情,而是首先关切地问起郝仁的心情是否受到影响。因为他深知自己与郝仁年龄相近,如果换成是他,立下如此大功后却在朝堂之上遭受这般弹劾,必定会觉得委屈不平。因此,赵祯率先表达了对郝仁的关怀之情。

    “陛下,微臣并无大碍。那些言官们也是尽忠职守,只是有时候可能过于激进了些。若不是大宋立国之初立下了不随意责罚言官的规矩,只怕这朝堂之上就没有人敢直言进谏了。至于今日之事,微臣并未放在心上。微臣知道,陛下您一直都是恩怨分明之人,绝不会亏待有功之臣。”

    郝仁微微躬身,语气坚定地说道。

    赵祯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嗯,郝爱卿能如此大度,实乃国之幸事。不过,有功当赏,有过则罚,这是朝廷的法度。今日在大朝会上,那些言官无故弹劾你,确实有些过分。但念及他们也是出于对国事的关心,便暂且饶过他们一次。若有再犯,定不轻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