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五章才大三千(14)

    春天抗旱,夏天抗洪,几乎成了常态规律。入夏以后,电视上又见许多春天抗旱的地方,在叫嚷“抗洪迎峰”。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仍的国度。近年各地竞相开发,不惜破坏自然环境,也造成植被衰败,水土流失,不下雨就旱,一下雨就涝。

    那天尚济民又把陶砚瓦叫过来,交待他说:要抓紧把报告写出来。可以叫做《关于启动新楼规划论证工作的请示》。过几天领导们要去北戴河办公,要争取让他们在北戴河期间看到我们的报告。

    这天是周一,尚济民一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陶砚瓦送来的报告初稿。是用A4纸打印的,首页上部为他批示留下足够空白。

    他坐下来,取过直液式毛笔,边看边改。

    秘书推门小声说:吃早饭吧。

    尚济民嘴里哼了一声,头也没抬,手里的笔尖在飞舞。

    尚济民的字不错,十分流畅、飘逸、洒脱。而且经常用繁体,基本是草书为主。有时草得很厉害,年轻人认不全,就几个人猜,猜也猜不出的时候,就有人来问陶砚瓦。一般情况下,陶砚瓦能够解决问题。但个别情况也有,陶砚瓦也认(猜)不出了,就大致按上下文的意思顺过去算了。记忆中好象还没有人去当面问他本人。谁去问?是你没水平还是领导字写得不好?

    在陶砚瓦看来,说尚济民的字不错,是以领导的字、非书法专业的字为标准说的。实际上说白了无非是“聪明字儿”,亦即钢笔字就这样写,换成软笔,也写得很流畅而已。如果较一较真儿,他不习帖,不师古,不遵法度,没“体”,草也草得很随意,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呢。

    当然,陶砚瓦这样想,却从未当面向本人说过。

    反过来,陶砚瓦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机关号称最懂书法。但在尚济民眼里,不过尔尔。他心里从不认为陶砚瓦的字好,也从未在人前评论。陶砚瓦知道,他不肯定就是不太认可。但这个不认可恰恰是激励、是鞭策,是动力。

    尚济民倒是肯定过陶砚瓦的诗,而且至少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上,也忘了是什么话题,他说到“我们砚瓦同志有首写老娘亲的诗写得不错嘛!”

    第二次是在接待总理来机关视察,总理和司局级以上干部一一握手并合影,到了陶砚瓦这儿,尚济民向总理介绍说:“这是我们的诗人陶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