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64章 两难

    第64章两难

    徐承也知道吴地是心疼他东奔西跑,以现在楚国的情况,很难威胁自己,等楚国发兵攻打,估摸着也是楚国内战结束以后很多年,没有恢复元气,楚国也没胆子和如日中天的吴国叫板。他这个太守日子还是很好过的。于是应诺道“治理汝南并不困难,但要占据汝南有一个地方必须占据”。

    吴地道“哪里”。徐承指着大别山山脉中间一个城池道“柏举”。

    柏举就是湖北麻城,可以说当年吴国能称霸中原,孙武的柏举之战有着决定性因素。

    那一战不仅仅只是吴军以少胜多的大胜战,也是楚军惨遭毁灭性的打击的一战,此后吴军一路势如破竹杀入郢都。几乎灭了楚国,如果不是后来伍子胥和阖闾过于残暴,激起楚人反抗,加上秦国莫名其妙的参战打了吴国一个出手不见,恐怕现在吴国就和楚国合二为一了。

    吴地一看,也知道这个城池的关键性。

    可是正是他是楚人的伤口,还居高临下俯视楚国腹地,恐怕这20年来,楚人对他的修建和巩固也下了巨大心思。吴地点头“此地易守难攻,必须拿下,军师以为如何”。

    张道衍不希望分兵,可是徐承的话也有道理,占据柏举进可威胁楚国,使吴国占据地理,也让汝南郡免除南面威胁,可以集中力量防范西面强敌。北面有蔡国缓冲,多少有点意义。

    于是道“庄惠将军,故技重施,你去夺取柏举。现在的楚国在这里也许没多少兵力”。眼看着争夺楚国权势的随邑大战报复,不论是哪一方,恐怕都没多少力气在这里留下太多兵马。

    徐承大喜。随后和庄惠按照惯例,挑选伤者加入郡守府。

    这可是当官,可以说已得知消息的禁军士兵那立马就活跃了,纷纷亮出自己的伤口。

    徐承挑了三四千“伤兵”,又挑了一千多要求退役的老兵。然后组成了汝南郡郡兵体系和各级政府,至于原来的楚国官吏,很不幸,全部被关到牢里等待徐承的清洗。

    马孙成在庐江做的,徐承再次在在汝南重复一次。一清点,加上即将迁入的五千禁军军户,他竟然发现他的六县人口居然高达两万户。楚国果然人口众多。就城阳,蒋邑等几座大邑就有一两万户人口。

    难怪楚国能称霸中原多年。但是看看其中奴隶占据的数量,徐承也沉默了。楚国最终被晋国压制多年的额原因也就明白了。那就是人口利用率底下,换言之就是生产力底下。

    现在晋国已经全面开始了奴隶主解体,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地主阶级上位。而在楚国却还是奴隶主只手遮天,隐瞒的庄园奴隶,数量相当惊人。

    难怪晋国如此分裂,也能压了楚国一头,根源还在于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极端落后。

    毫无人生自由的奴隶哪里有什么劳动积极性。比起自耕农为自己劳动,积极性差了不止一点。

    而他要做的就是打碎枷锁,解放奴隶。让他们变成为郡守府直接纳税的自耕农和战兵。

    在其他禁军火热的注视下,五千个幸运儿算是熬出头了。对于国人的官本主义,吴地深有体会,能当官哪怕是小官,他们也是眼红的。

    而这五千人很明显就是汝南郡的“统治阶层”。垄断了该郡各县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还有军事权利。其他人能否混得更好,就看他们会不会给他们留一口汤。

    而庄惠也点兵五千,由于大别山的山路难走,是的即使是去柏举的楚国官道,那也是很不好走的。

    基本上骑兵就是累赘。

    而吴地却需要骑兵。

    两路分道扬镳,吴地张道衍带着剩下的两万五千人骑马西进。

    虽然骑兵只有一万五,可是步兵不等于不会骑马。只是没有骑兵更加熟练。

    晋国的两万匹战马,对吴国骑兵壮大还是有效果的。

    更何况不久前徐承还把楚国太仆寺给洗劫了,数千匹优质战马涌入,让吴地很是高兴一把,这不仅仅是吴国骑兵更强了,还是楚国被削弱了。

    那么他的骑兵和申公的步兵谁更快。

    毫无疑问,即使他晚了一晚上,还是他更快。

    只不过吴地不知道的是,他没走多久。徐承就接到淮南来的快报。

    徐承看了一眼,脸色就大变“祸事了,快,快马去通知大王,吴郡出事了”。

    他急忙把急报递给属下,属下很快就找了匹快马带着几个人急忙追着吴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