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25章 好运来了

    不再提一家人热火朝天的进行着识字大计。

    清欢整理了上次三叔回来时带回的小包袱,里面有他去南沂时搜罗来的各种蔬菜种子。有的清欢能分辨的出来是什么种子:紫苏,丝瓜,菠菜,扁豆。有些就不认识。

    清欢与父亲把三叔家的空院松了土,规划成几块,分别种下。不认识的单独种,周围稍微离开些空隙,怕有相克的…

    其间,清欢让父亲从村里人家自己种的小青菜买了一些,制成酸菜。

    酸菜要随时制备,否则很容易断顿。好在她家的酸菜、泡菜吃完后有老卤水。再适量加些盐,泡菜的时间也要短,而且口味更醇厚,更有层次感。

    为了食用安全,清欢定了老卤水泡菜也必须十天后才可吃。洗澡泡菜除外。

    十几天后,四月下旬。清泉和青松受雇的李家老爷,派人请周自信去他们家一趟。突如其来的邀请让周自信不知所措,有点心慌。

    那是村里,也是周围村有名的富户。属于小老百姓仰望的存在。

    清欢安慰他:指不定有什么好事儿。去看看再说,好事就应下来,不好决定的事回来商量。

    能有什么事?最多有些图谋,这个家也没多余的价值。除了泡菜…

    结果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

    原来,清泉两兄弟辞了李家的雇佣,在李家本也是平常事。别看一个月只有十文钱,在乡下有的是抢着干的人呢。

    因为每天五个字的学习任务,导致两兄弟每天有空就念念有词,比比划划的。

    青松还好,每天放牛时可以“对牛弹琴”。清泉是在院里听用。没事就蹲守在其中一个院里,随时听候吩咐。

    这天干完上边吩咐的事回来,暂时没被叫到,青松就拿了根树枝在地上复习这些天认的字。好巧的,让李家老爷碰到,就感兴趣的问了问清泉,知道周家农忙后打算送两兄弟去读书。

    李家老爷子也是有魄力的人,以前是小富之家,等家业传承到他手里,经营更胜一筹,隐隐占据着村里首富之位,与老牌王家可以分庭抗礼。

    如果说他对穷人不屑一顾,但对上进的穷人,还是高看一眼的。

    周家遣到这里十来年的,不出彩,也不惹事,颇有规矩的、平常的一家人。但周家能决心送两个孩子读书,说明有眼光,有格局。

    而且听说周家来过两次马车。据说,一次是顺带捎着周家二小子回府城。还有一次带着一盆什么东西走的……

    凭着李家荣多年敏锐的感觉,再结合这两天周家的变化,隐隐约约感觉这是说不上来的某种信号。

    周家这是要起了吧!

    自家大小九个孙子辈,除了比较幼小的,有几个该启蒙的要启蒙了,已入学的在县城才读了一两年,没有家人约束也不好好学。不如把夫子请来家里,自己还能就近督察。

    请一个夫子的花用,不比六个孩子的束修多,甚至还有少。这样一举多得的事,为什么不干呢!

    起了心思的李家大老爷,就托人在县府里帮着寻摸。说来也巧,还真找到一个为了多挣半两银子,而愿意来乡下教书的夫子。

    站在夫子的角度考虑,来到主家教授学识,不只是能多挣半两银子,吃穿这些主家还包了,自己能省不少银子。在书院教书,书院只有束修,是不包其他的。

    所以王家除吃穿用度外,以每年二两银子的束修请到了一个半百年纪的夫子。(这是按乡下水平,以庄稼价值推算出来的。没办法,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与山区的高中老师,薪资待遇还都差十万八千里呢。)

    李老爷想要结交周家是一个目的,主要看到周清泉这么用功学习,想让他带带自家的皮小子也是一个目的。想想,一个在自家借读的穷小子,学习比你强,还比你用功,你要是有那个脸,就继续吊儿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