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77章 地心里的循环(上)

    第77章    地心里的循环(上)

    “7352°,我的个狐狸奶奶来。”我禁不住自言自语起来,看了看清原,他到是很习以为常的平静,我然后继续道:“我们的战衣能耐如此高的温度?”

    “战衣耐温可达几十万度,去太阳都没问题。”

    “纯神的呢?”

    “能过神通道,应该会更高,这个…就不清楚了。”

    “这如同日冕的环境是个什么地方?”

    “循环的起始点。”

    “啥?”我没明白他的意思。

    “我们还要经过火、冰、雾、雨的循环后才能抵达地核,这里是起点。”

    “为什么第一层是火海?”

    “循环没什么第几的概念,是根据地心的变化规律来的。只是这次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循环是火海区。”

    虽然这里没啥危险,可实属跌破我的审美极限,除了黑暗就是“地狱”之火,鬼知道后面的冰、雾、雨又是些什么鸟东西!看来人类传说的十八层地狱有点儿多,只这一层就让我有“迷途知返”的意念了,巴不得赶快完成任务离开这不是人待的地儿,就算不是人的我也不愿久待。

    “你怎么了?”清原回头看看我。

    “我想起了‘地狱’,人间传说的层数有点儿多,但感觉不差!”

    “你啊…也真会比喻,我反到感觉挺美的。”

    “我可没您这么重口味儿,”我开玩笑道:“我们要经历几个这种循环才能结束呢?”

    “两个,去和回。”

    “那还好。”我舒了口气。

    “抓紧我,别松手。”

    说话间,我们已经进入了火海…

    “孙悟空炼就‘火眼金睛’的‘三昧真火’指的就是它们吧。”我看着这一望无际、翻腾跳跃着的火海说。

    “你看《西游记》也是走马观灯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可不是火炼就的,而是烟熏出来的;这种烟火是太上老君火炉里的‘六丁神火’不是‘三昧真火’,‘三昧真火’是红孩儿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是吗?这些细节我还真没注意,你可不像读这种书的人啊。”

    “嗯,我是没怎么看。”

    “那你怎么知道这个细节的?”我好奇的问。

    “六哥见过吴承恩本人,这部小说里的部分故事还是他提供的素材,他跟吴承恩讲过地心里的一些情景,太上老君火炉里的描写你不觉得类似这里吗。”

    “我看的是现代版,你那儿没原版。”

    “哦,对了,吴承恩的原版在六哥那儿,有空你可以去看看。”

    “你说的是他本人手写的原版吗?!”我惊讶的问。

    “当然。六哥是吴承恩当时的资助人。”

    “仅凭资助人…他就把自己的心血放在六哥那儿?怎么不传给后代呢!”

    “六哥与吴承恩不仅是资助人的关系,还是挚友,他们很早就认识了。这个《西游记》也不算是他完全写的,再说当时也没流行起来,古人爱字画胜过爱小说,可能他的后代根本就不待见这部小说吧。”

    “也有道理,我看有些文章质疑过《西游记》并不是吴承恩写的。”

    “嗯,《西游记》的某些内容在唐朝其时就有了,只是到了元朝以戏曲形式表现的尤为强烈更受欢迎而已,吴承恩实际上起到了个汇总、牵线的作用,李春芳当时也跟他有过这方面交流,出了不少力,但汇总的主要工作还是由吴来完成的。”

    题外话:

    【李春芳历史确有此人,是明朝隆庆时期的内阁首辅;他俩恰巧都是同一时期的江苏老乡,年龄相差10岁左右;有文章说《西游记》有可能是李春芳写的,本小说作者我只是根据这些讯息大胆的推测了《西游记》诞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没任何事实依据,也无意对原著作者提出质疑,更不想引起什么轩然大波,此处描写仅对这部小说而言,切勿当做事实史料。特此声明。】

    再回来…

    “看来活的久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能看到很多历史真相。”

    “我们没兴趣了解人类的历史真相,不过,他们篡改历史的手段还真是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