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58章 盈和莹(追忆之五)

    ‘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这自然是无数人童年时期被多次问到的话题,但对于盈盈和莹莹来说,姐妹俩思考更多的其实是:自己怎样才能早点离开这大山深处。

    因为只有摆脱群山,才可能真正有机会去考虑想做什么或者能够做些什么。

    从2043年起,媾连整个凉山地区的西南高铁线路趋于完善,但对于某些特殊村落,比如马桑坪和附近的白塔村等地却似乎被遗忘。

    并不是难度因素,基建技术在这个年代早已能无视大多数天堑,但出于一些人文原因,当地官员为了力保少数民族纯正特色和部分非遗文化,在推出多项福利举措未果后,顺应文旅局倡议,出台了一系列‘民俗休养’手段,试图打造一个原始生态未经破坏的世外桃源。

    换句话说,某些村寨仍然将于大山环抱之中生息。

    留在山里的老人对此并无意见,它们也认为村子里必须留有足够的年轻人去继承一些东西,似乎觉得这种‘不被打扰’的状态能促使各种承袭百年的民俗继续流传。

    诚然,一开始的效果还不错,在vr线上旅游的带动下,文旅业迎来一波小热潮。然而与当时大行其道的ar项目相比,没有实地交互,人们的专注力当然不可能始终驻留与此。

    随着时间稍长,传统民俗内核没能真正走出去复生,这种探索热度也只保留了不到数年,尽管后来这些地区也贯通了各条交通干道,然而存于意识中的枷锁却迟迟未被打开,村民们非但没有吃到红利,反而被主动的阻塞观念遗弃在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旧时代里。

    直到六十年代初,火星大探索让西昌周边地区重新迎来一波焕发新生的机会,发射中心扩建不仅带来工作机会和财富,这些临近村落也希望能从倾斜的资源里分得更多利益。一些闻所未闻的技术、概念、词汇,渐渐耳濡目染村寨里的所有人,包括八旬老者和初生的稚童,谈论火箭发射成了时兴的话题。

    尽管气候早开始恶化,不过在超荷工程刚开始实施的年月,县城周边也还没有漫天烟尘,西南大山深处的这些角落依然能见到碧水蓝天。

    三月,海子山麓盛开着金盏菊和樱桃花,五岁的姐妹二人急匆匆从网络教学点赶往家中,想对父母宣布一个好消息,同时也希望获得一个批准。

    山风凌冽,河水湍流,手挽手狂奔的小姑娘大口喘气兴致高昂。但离家老远,却早已能听见熟悉的争吵和摔打声。

    声音随着二人进屋戛然而止,家里除了这一片狼藉,还有父亲青筋暴起的怒容和母亲的啜泣。懂事的女孩们沉默着帮忙收拾满地残渣,一直到几小时后的晚饭时分,姐姐才敢开口。

    稚嫩的小手从口袋里摸出两张卡纸,这是姐妹二人在航天奥数竞赛里获得的特等奖:西昌发射中心控制室特殊参观券。

    但盈盈还没说完,父亲的注意力却被姐妹俩一身新衣吸引,这仍是比赛奖品之一:印有新型运载火箭图案的外套,很显然他脸上写满了厌恶情绪。

    “去什么?有啥好看的,放假就给我老实待家里。”

    门票被随手撕成两半,妹妹当场失声哭了出来,盈盈噙着泪把票捡回手里,默不作声带着妹妹回到卧室,二人相拥而泣。

    关于父亲生气的原因,姐妹从来都捉摸不透,也许就只是因为今天换下了传统服饰,那种带着大襟和红黑刺绣的袍子,哪怕没有游客或记者来访,这依然是民俗示范村的象征。

    就算是在假期,比起整日抱着平板电脑听网课,母亲也更希望一双女儿能从自己手上继承刺绣和月琴,或者像其他同龄的彝族女孩一样,习得几曲高亢嘹亮的山歌。

    不过父母可从来没问过,她们究竟喜不喜欢。无论二人的学习成绩多么优秀,似乎都勾不起他们的兴趣。

    其实发射中心距离村子不到百公里,若是平时也就并不重要,但两天后的大型综合补给任务会有新型火箭首次发射,火箭的设计师团队还安排了一场科普演讲。如果父亲坚决不允许,姐妹俩也就只能被锁在家里看直播。

    当然,二人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门票被连夜粘好,看来做好了偷溜的打算。

    尽管只有五六岁的年纪,这却并不是她俩头一回偷偷出门。由于无法独自购票,来到西昌之后,通常只能在路边搭乘货车去往五十多公里外的向家沟再次转车,不同的是,这次有讲解员迎接至发射中心内部。

    那天让人难以忘怀的不止旅程,也不止火箭的壮观与对科学向往的启蒙,她们在发射中心居然真的见到了设计师们,同时也从其中一个慈祥老头子口中得知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关于折跃计划。

    二人那时候还不太清楚,自己距离‘天才’的道路有多遥远。

    在元网络逐渐普及并取代老旧数据网络后,vr课堂彻底淘汰面授课,对于绝大多数适龄儿童来说,基础教育资源差距几乎可以忽略,当然这仅仅是基础教育。

    环境的迥异加之无穷好奇心,让她们很早便能意识到差距,这是多少刻苦都无法弥补的,除非真的有机会从这个地方跳脱出去。

    直到两年后,偷偷报名的折跃生海选考试结束,姐妹俩几乎是面如死灰地提交了答卷。

    其实折跃计划原本没有这种面向全社会的初试海选,这只是一次公关赞助活动,所以试题也并不复杂。饶是如此,二人的成绩距离及格线还是差一截,而全球能达到及格线的孩子也只有不到百人。

    但根据计划内容,第一期折跃生只有不到十个名额,原则上宁缺毋滥,这意味着那些从出生后就拥有最优教育环境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待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