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辨鬼镜

      古滦州有一条通往口外的商道。它源起滦河下游的滦州古城,经由喜峰口北出口外,通往塞外大草原,之后并入古丝绸之路,远达西域。

  这条通往口外的古商道上,人烟稀少,险恶诡秘。不仅时有狼群匪帮出没,还有“阴商”混杂在商贩行人之中。所以,这条通往口外的商道,又被人们叫做“阴商道”。

  阴商,顾名思义就是阴间的商贩。在这条商道上,每年都会有人死于非命,这些不能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游魂野鬼,就变幻成人形,混杂在商贩行人当中,重操旧业,成为阴商。

  阴商之说,让这条通往口外的商道,越发显得凶险诡秘。商贩行人不仅会遭遇狼群匪帮,还时常有人在旅途中无故失踪,据说,这些人十有八九都是遭了阴商的毒手。因此,人们对阴商的恐惧,远大于穷凶极恶的狼群和杀人不眨眼的匪帮。

  在这条古商道上,也不知有多少人有去无回,可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生计,为了发财的梦想,仍会有人一年又一年,一代传一代地,奔走在这条凶险的商道上。

  滦州城里有一个李老汉,赶着驴驮子跑了一辈子的口外,却安然无恙,没出过一点闪失。等他年过花甲腿脚不听使唤了,便把驴驮子传给了孙子李小虎,同时交给李小虎一个巴掌大小的铜镜子。他告诉孙子,这个镜子名叫“辨鬼镜”。是人是鬼,只要用镜子从背后一照便知分晓。若被照的是鬼的话,铜镜里就会映出一具骷髅。

  李小虎从爷爷手中接过辨鬼镜,如获至宝,说:“我说爷爷在商路上跑了一辈子,咋能安然无恙,原来是有这么一件贴身的宝物。”

  李老汉得意地点点头,说:“不错,我这些年的确是仰仗了这个镜子,今天我把它交给你,但不知你能不能用好它。”

  “这有啥用不好的,你不是说了吗,是人是鬼,用它一照便知分晓?”

  “然后呢?”

  “啥然后?”李小虎挠挠脑袋说,“一旦分辨出是人是鬼,不就好办了吗?是人就一起搭伴而行,是鬼就远远地躲开不就得了。”

  “错,真要如你所说,与人搭伴而行,见鬼就避而远之,你爷爷我的这把老骨头,恐怕早就扔在口外了。江湖险恶,人心难测。在这条商道上,其实最可怕的就是同道中的人,相比之下,倒是鬼要可靠些。我给你这个辨鬼镜,就是要你辨别人鬼,与鬼为伴。明白吗?”

  李小虎惊愕地瞪大眼睛,似懂非懂。

  李小虎怀揣爷爷给的辨鬼镜,赶着驴驮子离开滦州城,上了通往口外的古商道。

  古商道上,有马帮驼队,和肩挑推车的商贩。人喊马叫,驼铃叮当,一派太平景象,看不出什么凶险迹象。可李小虎谨记爷爷的嘱咐,不敢掉以轻心。他先用辨鬼镜,从路上的商贩行人中,偷偷从背后去照,可照了半天,却没发现一个“鬼伴”。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过来了一个赶驴驮子的中年汉子。待李小虎拿铜镜子从背后一照,就见铜镜里立时映出一具白森森的骷髅。李小虎便战战兢兢地上前搭讪,搭伴而行。

  与鬼同行,李小虎难免心神不安,忐忐忑忑。待相处几天下来,见这个赶驴驮子的中年汉子,慈眉善目的,像一位宽厚的兄长似的待他,才让李小虎的心里渐渐踏实下来。

  转眼之间,便出了喜峰口,到了口外塞北地界。当时正是端阳五月,漫山遍野的栗树上,开满毛茸茸的金黄色花絮。山风吹来,栗花飘香,沁人肺腑。李小虎赶着驴驮子,走在商道上,不由兴奋地哼起了《莲花落》。可正当他唱得兴起之时,走在前面的驴驮子却停了下来。等他走到跟前一看,就见驮着货物的毛驴,浑身战栗,满眼惊恐,鬃毛全都了起来。

  李小虎还没明白过来是咋回事,就见赶上来的中年汉子惊恐不安地说:“不好,我们遇上狼群了。”

  闻听此言,李小虎不由一惊,可等他战战兢兢地往四外窥视了一圈,并没发现有啥反常的迹象,便将信将疑地说:“不会吧?这大白天的,就能碰上狼群?”

  可中年汉子却告诉他说:“栗花香,狼进庄。眼下属青黄不接的季节,正是野狼不好打食的时候。饿急了的狼,连村庄都敢进,更不用说这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了。”

  “狼在哪里,我咋看不到呢?”

  “它们就潜伏在四处的柴草棵子里,我们看不到,可牲口能感受得到,要不毛驴会被吓成那样?”

  “那我们该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