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46章 第46章

    当然还有了。不然怎么显示自己是有用处的?

    宁锦欣不了解东临国科考制度,但他可是很清楚的。

    一般孩子在私塾里开蒙,然后就可以参加童试了,要考过县令主持的县试、还有知府主持的府试,才能称为童生。

    称为童生之后就要参加院试,只有通过院试的才能称作秀才。

    童试就已经不简单了,不仅看学识,还得看运气,要是所在的县城读书人少,那么考上的几率就更大一些;可到了院试就难了,那是十几个州府的童生一起考,三年两次的考试,有些人考了几十年,也成不了秀才郎。

    这当了秀才也不过是个开始罢了,要考上了举人,那才是真正进入官途。

    然而这秀才郎也是有划分的。

    院试分两试,一为岁试,二为科试。

    考过岁试的便是秀才,成为秀才后才可以参加科试。

    科试成绩出来,前十名可到大京的国子监就读,之后的按照当年生源情况确定入学名额,榜上从第一位开始算起,名额以内的便可在府学和县学登记入学;名额以外的,那抱歉了,自个儿寻书院读去吧。

    要说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国子监就不用说了,那是东临国最高学府,历届状元郎十有八九都是国子监的学生;而在官办的府学和县学读书,比起在普通书院里的,身份无形中就高了一层。且在参加秋闱之时,若考官手上有两份成绩相差不多的考卷,一个是官学的,一个是普通学院的,那官学的考卷必定会排在学院的前面。

    参加秋闱的人多如牛毛,大部分人的水准都是差不多的,这么一比起来,读书院的机会就比官学的要小很多。最倒霉的便是成绩刚好能挂榜尾,可偏偏有那么一个和自己不相伯仲的,甚至比自己还差那么一丁点,偏偏人家是个读官学的,那就只能三年后再来了。

    所以只要是有心走官途的,无一不想方设法就读官学。

    办法也不是没有的,官学除了给院试的名额外,还有一些名额是留着给增员的。

    增员,就是额外增加的生员。

    各知府和县令手上都有增员的名额,知府每三年有两名额,县令手上每三年有一名额。但凡是推荐入学的增员,与考院试得以入学的学生一样,可以免去束脩三年,只要买齐了书本,带上粮食,就能上学。

    有些人既考不上,也得不到推荐,但还是想要进官学,那也还有一个法子,那就是捐一个名额来。

    朝廷也要考虑收支平衡的,捐来的增员束脩就不能免了,而且往往这些放出来名额,都是经过官学计算的,通常金额还不低。

    毕竟官学经营起来也是花费不少的,比如房屋修葺,书桌更换等等,就是给教官的笔墨也是要钱的。

    可若是连捐增都做不到,那就只能去书院了,书院也并非不好,就是束脩减免一事就不用想了,而有些名气大的书院束脩还更高一些。

    所以说读书费钱,一般人家几代人省下来,才能够供出一个读书人来。

    有些家境实在贫困的,想要免束脩,就只能多次参加院试。

    也有多次院试都考不进官学,又给不起书院的束脩,那就只能在家中自学,等秋闱报名时间到了就交个报名费碰碰运气。然运气也不是那么好碰的,若没有老师指导,那就等于两眼一抹黑,这时碰的就不是运气了,而是岁月。

    所以那些试了几回心灰意冷,自知中举无望的秀才郎便会退下来。

    这些人回乡开个私塾,又或者在县衙府衙等地方寻个文书的职位,他们家中不用交赋税,出门在外又得人尊敬,日子还是过得很不错的。

    显然,那傅长生不是个甘心平淡的人。

    宋子熙拜访了徐县令,又让离伤花了一点小钱打听过,得知傅长生才华平平,当年能考过院试,还真是运气。

    那些年各地天灾频繁,各地死伤无数,好些人家成了难民,在新地方定居下来之后,光是生计一事就够头痛的。所以那一年的院试,参加的人数比以往的都要少,而傅长生还几乎是贴着榜尾的。

    宋子熙猜想,当时傅长生骗走的钱里头还有宁夫人的嫁妆,捐个名额应该也是够的,只是她家中父母目不识丁,看傅夫人那性格便知道,傅长生必定被父母捧得目中无人,他又怎会觉得考不上官学是自身学识不足?

    恐怕放榜那日,傅家一家三口都在唾骂考官吧。

    按此推算,傅长生会再等一年半,再次参加科试。

    然天灾不是年年有,运气也不是日日好,这一次科试,傅长生连榜单都上不了。

    而且参加考试的人越多,官学的位置就越紧缺,越是紧缺,捐增的钱就最多。

    傅家连地都没用,粮食都靠买的,以傅长生那般自负,自然不可能跟那些穷书生一样抄书赚钱,就是他肯,他父母也不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