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90章 1995·冬

    大年三十, 南城万家灯火。

    过年学生回家,学校本就荒凉,此刻家人齐聚一堂, 本该喜庆喧闹, 哪料气氛丧如上坟。

    家中无喜事,实在没别的好说, 只能祭出顾弈来冲喜。他打小优秀, 什么都能拿出来吹牛。叔叔们给顾弈戴高帽,施展社交技巧, 纷纷预订看牙名额,顾梦也不甘示弱, 说她也有好消息要说。

    邹榆心不让她说,“有事我们回去说。”

    顾梦非要说,还奇怪, “顾弈这么牛, 我也不能太落后。”

    “你牛什么?”邹榆心努力控制自己。

    顾燮之压住她的肩,对顾梦说, “年三十, 爷爷奶奶都在,少说点, 吃完回去说。”

    黑子为了不给老人添堵, 没上桌,一直在外头抽烟。

    想到他大年三十陪自己回来, 却只能在外头吹风,没饭吃,再是美味佳肴,顾梦也难以下咽。

    她无法忍受他们虚伪的笑容, 厌恶粉饰遮羞的体面。

    一秒捱一秒,终于忍无可忍。顾梦搁下筷子,深鞠一躬,说吃饱了,抱歉先走一步,明早回北京,今晚睡火车站。

    搁筷子、走步子、穿外套,一系列动静在无声无息的僵滞中被放大。碗筷清脆,衣料窸窣,脚步闷响,似乎觉得这还不够,回头若无其事问邹榆心:“户口本在哪里?我回去拿了就走。”

    顾燮之:“你先回去,我和你妈吃完饭跟你聊聊。”

    顾梦自顾自,耀武扬威般:“北京那块儿领证好像没有户口本也行,开个证明就可以了。”

    顾燮之:“你什么意思?”

    外头爆竹声响的时候,屋内也不甘示弱,一碗红烧肉被用力掼在地上。是爷爷摔的。

    顾弈低头,游离般闪过片刻恍惚。

    他看着瓷砖上冒着热气的油物,想起了程青豆。她要是置身此地,看见这么一大碗红烧肉没了,大概率要心疼死。

    这道声响加速了顾梦的离开。顾弈想也没想,追了出去,一把拉过她,意外看见了两道泪痕。

    原来顾梦也会流泪。

    顾弈拉她和黑子上车,带他们去拿行李。

    驶出原理工大的老校舍院,顾弈问她:“真的不多留几天吗?”

    顾梦话很决绝:“这辈子再也不会回来了!”她这次回来是想跟家里说一声,自己找到幸福了,在北京一点也不苦,可照这两天情况来看,他们并不希望她幸福。

    顾弈知道她轴进去了:“怎么可能?”哪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幸福的。

    顾梦苦笑:“如果你带老婆回家,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给好脸,不让进门,你能吃得下去饭?”

    顾弈手扶着方向盘:“我吃不下,但”

    顾梦讽刺:“你也不会遇到这种情况的,我知道。你带回家的姑娘,肯定漂亮大方,大家闺秀,所有人欢迎都来不及。”她在瞎操心什么,这种情况,又怎么会在顾弈身上上演。

    他五指捏紧方向盘:“我吃不下!但我如果能预判到这种情况,我也不会带她来。”

    在他看来,就是活该。

    车子停在光学实验楼后,他们进去了一趟,打包得很迅速。顾梦和黑子在楼下等了顾弈一会,他才从房间摸到烟,慢吞吞衔着烟打火,还给黑子递了一根。

    顾梦也要了一根,还摇下窗户,提醒他们把烟灰掸出去,别沾在新车上。

    黑子对顾弈说:“麻烦您送我们去趟火车站。”

    “大年三十,卖票的都下班了,去了也没票,我给你们找个地方住一晚,你们明天早上去买票。”

    顾弈开到百花巷,在门口的花盆、木板、窗缝里下摸齐两把钥匙,让他们进去。

    顾梦左右一扫,哎哟了一声:“我以为好歹有张床呢。”

    “有的睡不错了。”顾弈白她一眼,指了指墙架子上的零食饮品,让他们看着吃,别弄乱了。接着没多废话,转头又回了爷爷家。

    鞭炮声热热闹闹。

    顾梦和黑子玩了两把台球,兴致缺缺,把行李里的衣服全取出来铺地儿,准备晚上盖在身上取暖。

    她嘀咕,这小子是想冻死她。黑子说,你弟人不错。

    顾梦正要回应,折叠的毛衣里掉落下来一个红包。

    看得出是仓促硬塞进去的,红包都折了,里面的八张一百块簇新簇新,在灯下反光。

    黑子也看见了:“谁给的?”

    顾梦指尖拨了拨,垂眸半晌,吸吸鼻子:“管他呢。”

    -

    一整个春晚,顾弈像看了场木偶戏,每个人都没有表情,笑也是强扯出来的。好不容易到家,以为会好点,谁想到邹榆心和顾燮之吵得不可开交,比外面的鞭炮还要响。

    好不容易闹到天亮,隐隐有睡意,又要爬起来去爷爷家吃新年的第一碗红枣年糕汤。

    餐桌上,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压抑的会谈。

    愤怒是最好的提神剂,老人应该也没睡好,但聊起孙女终生大事,精神矍铄,条理清晰,滔滔不绝。顾弈没有情绪,强支在那里东倒西歪。

    到下午,顾弈跑路了。他对邹榆心说去乡下找朋友玩,邹榆心心事重重,和顾燮之商量这两天去北京找顾梦好好谈谈,见见黑子家人,看看家底,没工夫管他。

    大年初一是雾天,全市喜庆,熙熙攘攘,一片鞭炮红。穿过市区,各家店铺用录音机播放《新年好》《欢乐年年》等歌曲,曲子错落,这家放前奏,几米外放高潮,形成了热闹的延迟。

    音像店最特别,用的是两个立式大喇叭,走过路过,不少腋下夹个包的年轻人驻足听歌。顾弈将车载磁带槽劣质的盗版磁带取出,左右翻了翻,下车买磁带。

    这盘磁带是路边的三轮车上买的,两块钱一盘的热门歌曲合集,录得太差劲了,好多歌听一半就没了,挠得心痒。

    谁能吃得消,深情满满灌入情绪的“你把我灌醉”歌词下一句,接的是黎明《夏日倾情》的前奏。

    音像店也是盗版,刻得稍微上路子,歌词印得清晰,比较少出现唱着上半句 ,没了下半句的情况。顾弈进去晃了一圈,店内五花八门,他左思右想,拿了盘邓丽君合集和流行爱情曲目特辑。

    一转身,巡逻防止别人偷鸡摸狗的老板,拍拍他的肩,手指弹弹磁带,得意说:“小伙子,有眼光!”

    老板表示,邓丽君这盘是正版磁带,除了新华书店的音像专柜,全南城只有他家进了。这盘磁带的质量和别的不同。

    见顾弈犹豫,又搁下定心丸:“不好包退,反正我店就在这里,跑不了。”

    顾弈摸摸口袋,把流行爱情特辑放了回去,花十块钱拿下这一盘。

    汽车驶出市区,恍入无人之境。四周建筑时而消失,时而浮出地表,像一张起伏的心电图。

    天光收梢,雾霭低垂,四下安静,速度一百二十码,伴随碾过石子路的车轮声,邓丽君的嗓子愈加空灵撩拨。

    同样是一个人开车上路,开桑塔纳,人舒服得像在空中飘,开货车,就像被丢进了打麦机。汽油车和柴油车到底不同。

    开到程家村,统共用了五个小时。中间找到一家加油站,顾弈花光身上最后的钱,加了五十块的油。本来今早应该获得一笔可观的压岁钱,不该这么山穷水尽的,结果所有人无心过年。

    下车时,天擦黑,车停在距离她家两户之外。

    顾弈站在土腥气的田地边,慢条斯理摸出最后一根烟,也不急着点,仰头一抿,欣赏起夜空来。

    大年初一,烟火盛开,星光璀璨,两厢争艳,不看可惜。

    -

    一九九四年,收了个好尾,一九九五年,开了个好头。

    青豆夹在两厢中间,度过了一个无比愉快的年。可以在她的人生里排前三。

    还没毕业,不愁工作,是个风光的大学生,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带着孩子来找她取经。青松形容她两眼含笑、轻描淡写点拨别人的模样,像尊菩萨。

    青豆扮演小讲师,鼓励小同学。小同学也有朝圣心态,青豆说什么,他们都一脸虔诚的点头。反观青栀,兴高采烈来,愁眉苦脸坐。她的小伙伴们早就有了新朋友。

    青豆和青栀去田里摘菜,蓉蓉看她俩并肩缩脑袋的模样,还玩笑,“他们以为家里有大学生有老师,学习就不用愁了。我看呐,完全没关系。”

    青栀这初中读得明显在混日子,从来不主动写作业,因为经常挂红灯,脸皮又天赋异禀,所以家长签字也可以毫无压力。

    回到乡下,她往外奔了两天,坐到冷板凳,居然主动在天黑前回家,打开寒假作业,大庭广众之下,拿笔写作业。

    青豆和蓉蓉目瞪口呆。大伯则误以为,青栀成绩肯定也很好,一家都是人才。

    -

    年三十早上,青豆带青栀去了趟南弁山。附近村民送来无数水果馒头,青豆拎了个马夹袋上山,背了个大背篓下山。

    可谓满载而归。

    青栀一直以为大哥是个一无所有的和尚,在山上很苦,到山上玩了一圈,如此有意思,腆着脸特别自来熟地对大哥说,下次还要再来。

    等他们走了,明镜,也就是青柏,才打开青豆给的信封,取出内袋的两张照片。

    一张是抓拍的吴会萍,站在一个油烟袅袅、不算宽敞的厨房灶台前,直视镜头。没有皱眉,但眉心因某种习惯性蹙眉刻下印记,显得有点凶。

    另一张是青松和青栀,两人盘坐沙发,正头顶头,比谁脑壳力气大,嘴角的快乐溢出了黑白底色。

    他看了许久,又静坐许久,才收起照片。放照片进信封的动作很郑重,就像手上拿的是自己失去的那部分人生。

    -

    下山,青栀对青豆说,“大哥长得和二哥完全不一样呢。不过,第一次见面不陌生,像亲人。”

    青豆纠正:“我们就是亲人。”

    青栀捂嘴,嘻嘻哈哈掩饰失言:“那为什么他不下来啊?是和尚不可以下山吗?”

    “可以吧。”青豆来过山上几趟,见过住持,挺好说话的老光头。

    “那为什么?”

    “可能是他不想下来吧。”青豆这样说。

    “哦。”青栀还是不解,“那娘怎么不上来?”

    “可能是她不想上山。”

    “骗人!她明明就想。”她们出发往镇上去,吴会萍的目光一路追着,直到石子路尽头。

    青豆不再说话,青栀也懒得问。她欢天喜剥橘子,到家还懂事地分给堂侄子。蓉蓉好奇,拉青栀问大哥在山上过得怎么样啊?

    青栀想了想,形容道:“像天上的人。”

    -

    青豆家的黑白电视转卖给了大伯,前几年看到还挺新的,这几年折腾旧了。青豆重逢这台电视,脑子里冒出了个拟人比喻:一转眼,连电视都老了。

    大年三十,不少乡亲聚在电视机前,蹭春晚看。

    中间信号没了,全屏雪花,青松爬上房顶调节天线,青豆则裹紧袄子,抱着烫壶,摇晃身体取暖,听邻居吹牛皮说当年。

    她差点忘了自己曾经多么恐惧这里。

    烟花爆竹声中,她幸福得像一颗躺在豆荚里的小青豆。

    大年初一,青豆一家跟着吴会萍去了趟外婆家,可远可远了,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吴家不愧是养出吴会萍的家庭,各个都比较闷,不会说普通话。由于老人走了,兄弟姊妹之间关系有点散,只有进城上过中专的二姨能说上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