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四十一章 搭救刘香(上)

      “襄王”是被分封在襄阳的大明藩王。这厮和之前被天禄军砍头的楚王差不多,都是中饱私囊然后吝啬至极的主儿。
和楚王相比,这个襄王虽然不至于那么的吝啬,但是襄王的儿子也是襄王,孙子依然是襄王,这是个世袭的名号。在襄阳城经营了不下两百年了,自然的对着这个大城就有了感情。不过这可不是为了襄阳城内的百姓,而是为了自家的田产。
襄阳附近的豪富巨贵们,有很多都依附在襄王的羽翼之下,受到襄王的庇护。平日里违法乱纪的事儿多了去了,所有的百姓都是敢怒不敢言,除了朝廷的横征暴敛外,这襄阳王和众多藩王一个德性——继续加征。
征来征去的,民脂民膏几近油尽灯枯,所以当年张献忠在几年后打过来时,民众交相呼应,远远的就自发的打开了城门,迎接“大西王”的到来。
和历史上差不多,虽然只隔着几年,但现在的民心早就不向着大明朝廷和大明藩王了。没等影卫们聚集好队伍,商议如何骗开城门之前,当地的百姓就蜂拥而出,牢牢的占着城门一隅,和官军们对峙起来。
结果天禄军到达时,张灯结彩的襄阳城百姓满城沸腾,庆祝天怒人怨的襄王终于有人出手收拾了。
扫地王和范禄虽然是突袭襄阳城,但结果超出所有人想象的顺利。进了城控制好各个城门和衙门、府库之后,为了避免熊文灿的官军过来进剿,范禄他们的动作非常之快。
他们除了开仓放粮外,就是让一些身穿怪异的皮装的队伍进城,对着百姓说评书和快板,讲述当今世道的由来,官府的昏庸还有朝廷的不作为。
不如直接跟随了义军,直接干他女良的。这一招百试不爽,尤其是随着开仓放粮的同时,给民众进行讲解,那效率更是远超平常。而且那些皮衣的军人各个口才了得,又都非常平易近人,所有的襄阳城百姓都很喜欢。觉得他们和之前所见的所有队伍都不一样。而那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皮衣军人们,除了给大家讲解之外,便是挑选一些孤儿,或者少年,统一的进行挑选,说是要到一个没有纷争没有战乱,终日都可以得饱食的“世外桃源”。
百姓们当然信得过这支队伍,更别提那些孤儿们了。同样的这一幕,也发生在此时大明的各个角落,长乐军对于青少年的需求,就从来没有中止过,只不过再加入的少年少女们,除了真正的孤儿没名没姓,范进不再任他们为义子、义女,而是尊重他们的原来名姓,也是让之前加入的少年们知道,越早跟着范进,就能体现出更好的优越性。
城破不久,百姓们就引路,把天禄军带到了一个超级豪华的大宅子前面。不用说这就是襄王的府邸。三磅小炮只用了十几发,就轰开了朱漆大门,随后轻松的就抓获了襄王。
范禄见王宫豪华异常,便带着众多的兄弟坐在了王宫殿上,随后给那襄王倒了一杯酒,非常豪迈的说道:
“阿拉要砍了那杨嗣昌的狗头,不过呢,杨贼躲在京师,你在这里,正好了,阿拉便借一下你的头,以陷藩伏法。王其努力尽此一杯酒。”那襄王混身上下颤抖,早就吓尿了,哪里还敢接酒杯?
范禄见着好没趣,直接命人将其拖出咔嚓了。襄王家族盘踞襄阳二百余年,财富货积,范禄将王宫当中所有的财产一扫而空,又拿出了十几万两赈济了百姓,更是留下了天禄军的好名声。
扬州城内。
扬州自古以来便是丝绸的一个主要产地,南来北往贩卖蚕丝、绸缎的商贾不计其数。
利用长江漕运之便,扬州的财货运到了全天下。而且印染行业十分的发达,顺带带动了成衣、裁缝铺子的发展。
这一日,街上热闹非凡,原因无他,本地数一数二的票号、商贩还有数得上的买卖人,都被新进几年才冒出来的一家店铺请到了店中,商议“股份制”的事。
众多商贾虽然说是各个走南闯北,但“股份制”从来闻所未闻。而那间突然间冒出来的商铺更是大有名堂,买下了城里最好地段的房产,随后开始售卖蜡烛、肥皂这些奇货可居的东西。虽然投入很大,但是这家商号的货物却是没人能够仿造出来。就算是最简单的蜡烛,做出来的成本要比人家的售价高上几倍,谁还回来买呢?
跟别提动不动就推出的“折让、“促销”等等名目繁多的活动了。所以这家商号自打面世以来便受到了大家的好奇,更有不少商号对其嫉妒万分。
到了后来,甚至有不少商号打算合起伙儿来,对这家铺子进行打压。本来就是外来户,害怕他作甚?
结果走了官府的路子后,发现本地有大员罩着,而且十分的硬气,就算是知府大人,也对那股势力唯唯诺诺,颇为客气。
后来打算来硬的,雇了不少的打行和青皮,准备来个“聚而歼之”。结果还没等到地方,就被一伙儿人给围在当场,青皮打行没有一个人幸免,全被割了脑袋。吓得这些商贾们再也不敢动歪心思。好家伙,这要是惹恼了这过江龙,说不定哪天就摸到自己家里,来个三下五除二了。
这样一来大家就对这家商号多了一层的神秘之感,也就越发的好奇。到了后来,发现曾经的罗帮竟然也属于这家商号管理,便渐渐的嗅出了一点味儿来,看来这是一股绝对无法招惹的力量,否则自家的货物连运出扬州城都难。
好在这家商号待人接物非常的客气,而且办事妥帖,让人打起交道非常的舒服,完全不似当初想象的那般霸道,便让众人少了不少的担忧。只是大家都知道,越是表面的客气,越是不敢的招惹,慢慢的,也就和扬州城的众多商号打成了一片。这家商号就是吉州商馆。
吉州商馆召集这么多的商人,过来只为了一件事——筹集资金,建立“长乐布匹公司”和“长乐运输公司”。说的股份制呢,就是指大家筹钱,然后记做股份,所获的利益,就按照占股多少来分成。
这里的具体事项,早就编制成册,随后发给了众人。
这帮大商贾们纵横商场多年,不少人一下子就指出了关键——投入了之后,能赚钱吗?
于是就有几个明显未过弱冠的年轻人,出来继续讲解。虽然人都很年轻,但他们讲的道理却十分的浅显易懂,而且让人知道的确是有赚钱的机会。
如果后续的贸易越做越大,那前期宝贵的原始股份将会受益几辈子。国人是从来不缺进取精神的,更加不缺聪明的头脑。
好几个布匹老板深知丝绸生意好做,而这透着几分邪性的吉州商馆,既然能够牢牢把控住罗帮,那他们定有办法进行售卖。于是乎,自认为自己很懂“布匹生意”的商人当中,有几个立即拍板,要入股。
只是当他们知道,有人已经入了五成一的股份后,纷纷咋舌,到底是哪个有如此大的手笔?
当他们看到名字写着“莱州胶州县范进”的名字时,个个面面相觑,范进是谁?但是他有这个“布匹公司”的股权认证,还被官府盖了戳子的,这个假不了。于是众人见有人出了大头,便纷纷的按照比例,打算出些小头。最后听到每股的价钱时,更是各个倒吸了口冷气——长乐布匹公司,竟然每股达到了一千两银子!最大头的那个范进,特么的一个人出了一千万两,就这个,还仅占了五成一,这还让别人怎么如?
有人退出,有人加入。最后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