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十二章 兵发下甑岛

      难得的三天放假时间,再加上范大将军大喜,使得长乐五地除除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百姓们自发的随着海船,给将军送来了祝福,还有各地的特产:胶州的百姓带来了白菜,寓意百财兴旺,莒州百姓带过来羊肉,意味着三阳开泰开创辉煌,光州和吉州的驻高丽百姓带回来了年糕和新出产的地瓜,寓意事业蓬勃发展,下甑岛的驻军带回来了试种的玉米,代表五谷丰登,年年顺遂。

  一些被“打包”带到这里的江南知识分子,一时间被高大的城墙,还有稠密的人口惊骇万分,京师还没有此等气象,小小的胶州县令,哪来的如许多的财富和百姓?

  这里也包括宋应星,本来他认为胶东乃苦寒之地,常年干旱,土地稀少,而且位于山东,人口却未见减少,一旦遇到饥荒、灾荒,这里将会是下一个陕西凤翔。

  但当他见到交通阡陌、物阜民丰的胶州时,已然忘记了身处何方。到了青岛时,被海岸堡垒那巍峨耸立的城墙惊得只喊“逾越礼制,逾越礼制啊!!”,这城墙比京师还高大,整座青岛仿佛都建在这沿海的大堡垒之内,堡垒上森森然的火炮齐齐向外,让人感觉不寒而栗。

  进城后,发现这里和胶州一般的井然有序,虽然路上偶有戴着袖标的人检查盘问,但大多数的情况下,竟是百姓自发所为。宽达三十多丈的马路上,竟然有那种奇怪的马车川流不息,而且再往边上,就是行人走的路。

  大家都是靠着右边行走,而且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大箩筐,百姓们都将一些垃圾自觉的扔进去。整座城异乎寻常的干净整洁,仿佛刚刚被大雨冲刷过一般,根本没有其他地方那种熏天的恶臭。莫说自己待过的袁州远不及此,就是那京师,又怎能比得上?

  再比如卖早点的摊位,上至耋耄,下至顽童,没有一个人争前抢后,大家老老实实的排成了一列队伍,随即逐一的购买。再比如在别的地方难得一见的马车,在青岛仿佛是百姓出行最基本的配置,不说人手一架,也几乎差不多,他们哪来这么多马匹?

  宋应星随着深入到青岛当地的生活,就越发的感觉到震惊!他竟然发现,这里也有吉州商馆,而且此处的吉州商馆,可以买到一份叫做“长乐日报”的文刊,而且还是每日一更,天天都有新的看,上面介绍了各地的情况和针对一些时事的报道,一个长乐铜子儿一份,一份足有十多页。

  就在他看报时,赫然发现身边的买早点小贩也在津津有味的看着,什么时候读书人这么不值钱了?连买早点的都会看?结果仔细一看,那个买早点的小哥报纸拿倒了,只是在那里看一个插图,这才让他稍稍宽慰了些。

  不过,过不多时,早点摊上来了一个少年,也就十二三岁,自称姓范,所有人都对他客客气气,听说是范进的义子。

  随后英气逼人的小小少年就和大家客套了一番后,跳上了一个高台,拿起报纸给大家宣读今日各地的大事。

  说到陕西、湖广等地又出现了灾荒,没有粮食的百姓们各地逃荒时,围观群众们便唉声叹气心有戚戚然,而说到了长乐军又帮助朝廷大败匪军,光复了扬州时,一个个拍手叫好,兴高采烈。

  这一幕深深的印在了宋应星脑子里,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民智开化的体现吗?这青岛城虽然人数不多,但各个好武,而且知道家国大事,假以时日,此地定出不世出之人才,好一个范进,这一手的确厉害!不过,宋应星往深里一想,倒吸了口冷气,范进竟然让这么小的孩童都可以识得如此之多的字,那将来他意欲何为?

  宋应星有些不敢往下想,如果范进心生歹意,人在他手里,自己便一发不发就是。但是这青岛的风气不正是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吗?离开,或者留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正在宋应星愁肠满腹的时候,刚刚大婚第二日的范进便登门了。

  这人身材颇为高大,不过一脸的和气,和自己想象当中的喜yín好杀、阴婺粗鄙的蛮横莽汉形象出入太大。不过他这“打包”一事做的实在太不地道。

  “宋先生,觉得这罐头,滋味可好啊?”范进一来,就笑眯眯的攀谈,显得十分和气。

  “好,好啊个屁!”难得文质彬彬的宋先生大发雷霆,但是毕竟是文化人,有着极高的修养,宋应星骂完之后,觉得场合不对,看着周围怒目而视的近卫们,宋应星感觉到脖颈有些发凉。而且此刻认为刀俎我为鱼肉,罢了。脸色铁青,憋了半天,挤出来这么句话:——

  “每月,月钱十五两一文不可少了,还有,我家小二中意那青果罐头,每月不得少于五罐,肥皂、蜡烛等物每月……”

  “先生,您不说,这些也是有的,您可是高等人才,自然有特别的照顾”

  望着狼外婆一般笑容的范进,宋应星觉得自己深处一个巨大的阴谋当中,怎奈全家老小全在他的手里,听天由命去吧!

  范进此时刚好编制并完善了《长乐军军规》,要求长乐军上下必须背会这最基本的条例,他拿着这份《军规》,递给了宋应星,道:

  “宋先生,感觉我长乐军的规矩,还算得上正义雄师吧?”

  其实宋应星早就看出来,范进通过讲评书、发传单,树榜样等行为,建立了颇具特色的“长乐作风”;而且青岛的物质文化基础非常雄厚,更加营造了长乐军整体的文化氛围,长乐军整体的形象已经非常的高大和正面,在宋应星看来,此时的长乐军已经形成了足够浓郁的氛围,远超大明的任何一支见过的军队。

  不过,这《军规》读起来,却是一股浩然正气,感觉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满满的大气慷慨,仿佛大明的军队都不是军队,这劳什子长乐军才是为了百姓吃苦受累打天下的队伍。宋应星不知道如何作答,便微笑不语。

  范进并没有追问,而是推心置腹的跟他谈起了心。

  长乐军非常注重文化的建设,认为长乐军的灵魂就是四色军旗寓意的“为、信、猛、毅”。而这如何体现出来,让百姓,让世人都能看出来长乐军和别人不一样呢?

  首先范进讲到他用了三种手段,先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复兴天下!让所有的百姓和军民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有啥,这么费心劳力的打拼,不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生活?所以百姓归心是必然的。范进虽然之前不是搞人力的,但是他认为一个团队必须要先从心里把想法捋一致了,最起码的,努力的方向要尽量偏的不要太多。

  随后就是在视觉效果上做文章啦,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长乐军是与众不同的队伍,是完完全全为了百姓活路而打拼的队伍,是来自于劳苦大众的队伍,更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队伍。范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想出来的同一标识——长乐军四色军旗,这个类似logo一样的东西,标满了长乐出产所有的军服、物资、商品。让人一见到就有亲切之感,尤其是长乐百姓。

  更别提长乐军上下的统一的服装、完备的军备,浑身上下的装备等等。长乐军从来都是最务实的,所以不光是范进,所有人都在不断的完善着有助于在视觉上,识别出长乐军的各要素,比如头盔样式、服装样式,鞋子样式,甚至是长乐军治下的民房样式,大家都尽力的做到统一颜色、规格和外观,让人感觉像是从工厂里加工过,虽然略显死板,但绝对的统一。

  而且范进的《军规》里面,也有关于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方面的规定,使得长乐军所过之处,在百姓中间建立了非常高的信任,而且从来公平买卖,在长江流域和山东大部分地区,甚至是高丽和倭国都有着极为良好的信誉。

  最后的一个有别于其他队伍的地方,在于长乐军内部“教训队”对士兵和百姓的宣传和引导,都非常准确到位的传递着长乐军的思想,以及想过好日子的愿望。在与外界沟通最多的地方,无论是各地的吉州商馆,还是情报人员,都玩儿了命的维护长乐军的形象,并且规范了对外经营和与当地民众互动的规矩。比如,定期的“打折”处理商品,定期的为甲长里正进帮忙,处理最简单的问题,长乐军从来不忌讳给义庄打扫,或者给坟地铺路,只要能为当地的民众帮忙,永远都是作训之余的最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