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七章 赴皖平贼

      凤阳失陷的消息传到京师,大明朝廷上下陷入了极大的惊恐。

  因为上次后金入关劫掠而被崇祯帝下令留职查看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在听到太监禀报凤阳的败报后,当场几乎要站立不住,随后无法自已,差点儿晕倒在地。这大黄天天吞服,到了此时还能健在,已经算是奇迹了。

  而大明皇帝知道了皇陵已经废废的消息之后,几乎是痛不欲生。原来这个时候是开讲经筵的日子,但是哪里还有心情。崇祯帝亲自穿着素衣素服奔往太庙祭拜,同时提点百官好好的修整反省。

  崇祯帝非常重视亲族关系,活着的德王、福王等各个都能好生伺候,别说那已经入了土的先人。所以凤阳被农民军毁之一旦的结果,让崇祯久久不能释怀。本来每日里都要受到各种各样有形的无形的压力,现在好了,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可要好好的在列祖列宗面前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同时剿灭农民军报仇雪恨的心思也更加的热切起来。

  不过呢,出了问题就要拉人出来顶罪,这是崇祯帝的一贯做法。首先按个凤阳的巡抚是跑不掉的,判他个斩立决。但是由头不能这么明显,这凤阳巡抚杨一鹏虽然在镇守淮安,但凤阳农民军这么凶,他不去救援?还有那个凤阳巡按吴振缨,直接充军戍边去吧。

  至于守陵太监杨泽,那更应该千刀万剐,只是此人已经畏罪自尽,崇祯帝也拿它没了办法。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凤阳一事,本是当朝首辅温体仁的运筹帷幄出了问题,那淮安距离凤阳那么远,出了事情怎么能够及时的兼顾?凤阳巡抚却在淮安当差,折放到哪里都是说不通的。

  但看明白的人不会点破,那温相岂是好相与的?只剩下诸如崇祯帝这样看不明白的,便刚愎自用的胡乱找人顶上了。

  最后剿灭农民军的重任落在了洪承畴身上,为了更加稳妥,崇祯又调集了辽东的兵马三千,由祖家大将祖宽亲领,从辽东开赴河南。随后快马加鞭的命令洪承畴“即刻破贼”。

  此刻洪承畴接到的命令几乎都是“越快越好”。即刻消灭陕西农民军,即刻消灭陕西农民军,现在又要即刻消灭安徽河南的农民军,怎地这农民军却越剿越多啊?

  一顿操作猛如虎,崇祯帝调兵遣将和粮饷分拨的旨意流水般的下达,以期前线能有得胜凯旋的回报。结果事实和崇祯开了个玩笑,一切都没像大明皇帝所迫切希望的那样,有扭转乾坤迅速好转的苗头,反而越来越糟糕。

  那洪承畴依据当时的形势,具体的调整为一个初步的平定方案,也就是将四川、湖广、漕运、山东、陕西、山西、河南、保定等地的巡抚移镇他出,随后达到南北兼顾、东西并包的一个大口袋,层层包围下,将那农民军围困在河南随后伺机将其一鼓而下。

  只是呢,此时的农民军由于常年与官军打交道,不时的又招降和研究官军,对于一般的战略意图已经看得非常透彻。哪里会乖乖的听从洪承畴的摆布,跳进包围圈呢?在河南虚晃一招,摆了一个大举进攻开封的架门后,迅速的开赴关中去了。

  历史上的记载是洪承畴带领官军主力出了潼关。没错,洪承畴是出去了,结果留在河南西边的大股农民军利用这个空档,迅速的趁着陕西内部的真空,逆袭杀回。一时间,由安徽进入河南的高迎祥、李自成等部,以及由湖北进入河南的张献忠等部,加上原先留在河南的农民军,纷纷打算掉头杀向河南西边,放弃了东部的开封等地,打算通过河南西部为跳板,重新杀回陕西。

  好家伙,这样大规模的运动战可就忙坏了洪督师,农民军变招太快,也不知道相距几百里之遥,他们之间的讯息是如何传递的?还是拿下凤阳前就商量好的?

  洪承畴已经无暇顾及其他,赶紧调整战略部署。期间农民军不停的打几个小胜仗,搞得洪承畴手忙脚乱下,直到崇祯八年四月底的时候,才有空召集贺人龙、刘成功、左良玉、陈永福等平叛大将,聚在河南汝宁商议破贼之策。

  洪承畴出兵潼关时,正是范进亲领近卫团出青岛之时。

  此时是崇祯八年正月,范进依稀的记得史书上草草一笔带过“正月,洪承畴会各路大将于河南信阳,拟大规模征讨农民军”。范进将高丽战事结束后非常疲惫的三个战斗团分批次的派回青岛修整,随后招募新军补充人手,将所占之地,包括从高丽强抢回来的土地一同驻守。

  这样一来,能够出兵远赴安徽捡漏的,就只有范进亲领的近卫团了。虽然目前已经装备了三百余杆自生火鲁密铳,但是对于范进而言,一个一千两百余的近卫团,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快发铳是远远应付不了即将到来的战事的。但是没办法,范进此时开的三十多条生产线全力打造,也仅仅能够拿出这么多。

  范进命王二铁和孙阿蛮一刻不停的造鲁密铳,造西法升级后的颗粒**以及***。现在不是有钱了吗?因为铁料、铜料都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银子只是用来支付工人工资和外进粮食,所以长乐军境内现在银子的消耗并不大。

  唯一的消耗就是新军军服的制作。无论是纺织还是缝纫,长乐军境内都没有相关的产业,不得不依靠青州、登州甚至高丽当地的资源。范进此时将近四十条船在完成战利品搬运后,立即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海上大放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