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7章 利弊

      
猜测往往与现实不符,德超与广源此行并非因净慧寺想要在梅岭开辟寺院。
开建寺院需朝廷恩准,地方扶持,更需和尚手持的度牒。
诸如德超这类在武国有名望的高僧,已具备开建寺院纳香火的资格。
地方扶持根据某些特定的因素来决定是否开建,比如政/治和文化,再有就是牵涉到经济因素。
寺院多有良田,事生产却不事赋税,地方府衙都很排斥这些传教众生平等的和尚们,事事都拿佛祖那套理论度于百姓,使得百姓对于生产有很大的制约。
朝廷是否恩准也是地方参考的因素之一,往往就算某位高僧得到朝廷恩准要在某个州府县开设寺院,地方也会出具各种理由令行不施,或是拿武国条例为难。
除非朝廷镇压地方官衙,而此类镇压多因高僧在朝中有某位高官撑腰,否则地方是不会让和尚建寺院的。
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和尚想要建院,必须上下打通,还需兼顾地方政策方可。
和尚就没有道士潇洒,主要原因道士他们也当自己是俗人一个,既然是俗人就免不了与官员打交道,在了解地方政策的基础上切合实质,运用各种手段上下打点,为开坛上香做足了准备。
武国道庙比寺庙多的原因就在这里。
和尚们都道自己已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可你们的香油钱又是怎么回事。
和钱扯上关系,还能称得上得道高僧?
按曾斌的理解,事实是和尚私心过重,不愿与人分享,却喜欢分享佛祖,然后束缚信徒,让他们将手中的罪恶财富双手奉于他们,名曰钱乃身外之物,老衲帮你超度,加以时日你将升于极乐世界。
一座寺院所圈来的钱财囤积于寺内如山,等到哪天和尚再开寺院,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建造一座寺院。
或者哪天他们需要砸钱的时候,他们才会将发霉的铜钱砸晕需要的人。
个别香火极旺的寺院一年的香火,几乎能抵得上某些州府三四年赋税的总和,甚至还要更多。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净慧寺的千佛塔被烧的原因所在。
都是钱在作祟。
和尚也是人,免不了俗。
但和尚却没道士开窍上道。
曾斌虽敬重这些和尚,却也最反感和尚。
钱是拿来花的,不花钱别人就赚不到钱,别人赚不到钱,钱就无法流通,钱没办法流通,对国家经济没有半分好处。
李乐以金换银,银又换铜,实属无奈。
武国需要发展,铜钱的流通才是最直接方式。
曾斌也没想到德超和广源会因为上次事件亲自上门道歉,在他眼里完全没这个必要。
他虽不喜明来暗往的和尚,却也没小气到压制他们的地步。
可事实上,因为上次事件,国公府的六夫人对净慧寺已产生诸多怨念,打压极为严重。
事实上,曾斌也不了解此事详情。
听了德超一番声泪俱下的阐述,才知方氏做得确实有些过分了。
毁掉和尚们赖以生存的良田也就算,为什么还要去偷人家的香火钱啊。
分明是歪理充正义,做了小偷还扬言要替天行道。
曾斌是挺同情德超的,但此事并非他能左右。
女人的心思难以揣度,何况若此事有曾荣的影子呢?
他可以和方氏对着干,却没办法和曾荣对着干。
因为没有曾荣的话,小公爷这个身份则没有一丝一毫的分量。
就是因为有了曾荣,他才敢肆无忌惮。
哪天曾荣翘辫子了,他还没有展现出令人生畏本事,那以前所犯的滔天罪孽一瞬间就会将他淹没。
人家都求上门来,还是一位得道高僧亲自登门。
帮,不合情理,方氏毕竟是他母亲。
不帮,又觉得德超挺可怜的,连一个女人都摆不平。
想要居中裁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写信给方氏,方氏未必理会,因为他总觉得里面肯定有曾荣的影子,和老头子对着干,对他没有半分好处。
骑虎难下,难有两全之策。
此事完全是在考验他的心智,利弊间的得失。
佛教自前朝开始,也就是唐朝时期已极具规模,尤其是玄奘自天竺回来之后,佛教更是如日中天。
他在研究盛德皇帝生平的时候,看不出道教和盛德皇帝有什么渊源,道门却在盛德皇帝上位之后渐渐强盛,将佛门压制得无法抬头。
到了李崇新,也就是李乐的父亲李崇新继位之后,佛门在武国境内的待遇才有所改观。
到了李乐继位,道门和佛门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即便如此,道门还是占有武国教类半壁江山。
佛门想要与道门抗衡,得拿出十足的诚意打动李乐。
否则佛门还是难以与道门抗衡,难以在武国发展。
思前想后,他还是无情拒绝了德超的请求。
不是他不敢做,而是不能做。
万一其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万一又是皇帝和曾荣给他下的套呢?
他岂非阴沟里翻了船,还要在阴沟吃上一口热乎乎食物。
德超和广源黯然离开。
广源说道:“师父,小公爷这是怎么了,为何方才的脸色这般难看,师父先前险些说动,为何小公爷最后又变卦了呢?”
“阿弥陀佛。”德超念了声佛号说道:“小公爷在担心,担心国公爷。”
广源不解。
德超摇头说道:“罢了,此事也非你我师徒能左右。让他们小心看防,外头的良田不种也罢。”
广源点头。
师徒二人徒步而来,现在又徒步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