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91章 第91章

    禁卫统领今日领了一份苦差事——抄查栖霞县主的院子。

    镇西大将军乃国之柱石,手中握有三十万骁勇的西凉军。

    栖霞县主又是已故名将岐国公的外孙女,即便岐国公府已消亡,国公余萌犹在,三朝元老们都念着他威名,对栖霞县主所有惊世骇俗的举动睁只眼闭只眼。

    查抄官宦之家,本是油水颇丰的肥差,领头的官员可以浑水摸鱼,中饱私囊,偷偷拿走不少犯官家里值钱的物件和所行的贿赂。

    然而王统领今日愁眉苦脸,磨蹭大半日才带着禁卫出发前往镇西将军府。

    若非今上当面指派,他甚至想找个借口称病告假。

    这本该是皇城司的工作,轮不到皇城禁卫来执行。

    执掌皇城司的淮王和栖霞县主关系密切,要“避嫌”,因此交由禁卫。

    这些官场沉浮的人精哪个看不出来?

    分明是睿宣帝也怕得罪程大将军和一众与岐国公有旧的老臣,找了个替罪羊。

    若查不出什么“邪物”,没法向群臣交代,到时为平息程大将军和群臣怒火,就弃车保帅,将负责查抄的禁卫统领扔出去。

    而且即便查抄,也不敢公然查抄整个将军府。

    只能偷偷摸摸带着一小队禁卫,尽量不引人注目地从侧门进入,只查栖霞县主所居的一个侧院。

    将军夫人看了一遍禁卫统领带来的圣旨,沉默良久,喜怒不显。

    王统领等了一会,赔笑道:“下官也是奉旨办事,还望夫人通融通融,勿要见怪。”

    “既是陛下的旨意,我们将军府难道还能说半个不字?”刘夫人面色沉静,冷淡的语气漏出一丝不满和威胁的意味,“县主房里的东西,要么御赐,要么是程家或岐国公府传来的,无一不价值连城。”

    “王统领这些属下,摆弄的时候手脚可得轻些。万一不小心磕坏一个角,怕是一条命都陪不起。”

    “这是自然,”王统领自己能不懂其中利害?若非迫于无奈,他才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我已经千叮咛万嘱咐他们一定十二分小心。等东西拿进宫中,让陛下过目后,一定完璧归赵。”

    什么让道士查“邪物”,这话禁卫统领也不信。

    偏偏睿宣帝不知被燕霞道人灌了什么迷魂汤,竟然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连中宫,东宫,淮王以及一众重臣的规劝充耳不闻。

    禁卫统领硬着头皮,在将军府侍卫统领的带领下,进入栖霞县主居住的西院。

    秋心被召入宫中还未归来,西院暂由另一侍女代管。

    大家纵使心中气愤,却不敢违抗圣旨,只能在一旁干瞪眼盯着。

    还得劝阻武艺高强,不尊庙堂的门客杨时:“这是皇帝的命令,你出手阻拦,抗命不遵,惹怒了帝王,最终受罚的是县主。”

    杨时当然清楚后果,只得隐去身形暂离西院,眼不见为净。

    王统领带着禁卫进入栖霞县主房间,翻箱倒柜将所有物品查抄。

    说是查抄,他们来之前专程备了许多垫了棉花软垫的锦盒,将所有物品放入,整个过程小心翼翼,生怕磕碰到一点。

    哪像抄家,根本是耐心细致,轻手轻脚帮贵人搬家。

    一队人足足捣鼓了一天,直至明月初升才忙完。

    刘夫人派管事邀请禁卫留在将军府用晚膳,面对态度不咸不淡的管事,王统领不敢吃这顿饭,并信誓旦旦反复保证,县主的这些东西,他们一定好生保管,过两天完好无损送回来,从哪儿拿的,铁定放回原位。

    禁卫办完差事,不敢久留,披着夜色从小门离了镇西将军府。

    江山殿内水雾流淌,澹澹生烟。冬日的大殿门窗紧闭,浓郁的熏香沉积在九间大殿之中,熏的人略感闷热和呛鼻。

    睿宣帝只留了一两个亲信内侍在殿内,协助燕霞道人检查收缴上来的古玩珍宝。

    所有物件被人一样一样从内到外,又从外到内反反复复仔细检查。

    随着未被检查的物件越来越少,静水流深的燕霞道人神色淡然,看不出异状,龙椅上的睿宣帝已然沉不住气,亲自动手查验。

    内侍纳闷:燕霞道人口称要辨明“邪物”,他们这些肉/眼凡胎能看出来什么?

    向来贤明的帝王忽然宠幸来历不明的道士,这一行为本就蹊跷,他此时的举动,更令人疑惑不解。

    该不是陛下闹了这么荒唐的一通,最终什么结果也没有,担心难以服众,下不来台,非得找出点什么,必须证明有邪祟存在?

    内侍暗中腹诽,没胆妄议君王,只能继续从旁协助道士,将剩余的物品一一查验。

    直到所有东西检查完毕,无需燕霞道人开口,看他神色便知,并未找到所谓“邪物”。

    凡胎的内侍们除了贵重,更加看不出这些东西有何不同寻常。

    睿宣帝面色凝重,屏退殿内所有亲信,和燕霞道人二人关起门来商议。

    自小伺候帝王的老太监第一次失了圣宠,还是因为一个打着驱邪旗号,装神弄鬼的道士。

    他实在想不通,正值春秋鼎盛的明君为何突然有了这番匪夷所思的转变。

    再这么下去,万一哪天装神弄鬼的道士又说出什么妖言惑众之语,败坏朝纲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