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9章 半似羞人半忍寒

    【一】《春游九首.其一》王令.诗

    春风谁相呼,鸟语到庭户。

    罢书起何游,系马城西树。

    柳遇春一宿没有回会馆,这个初涉花巷的老男孩,让纪绪和刘基两个小弟弟好一顿担心。

    不过,大清早就有喜鹊在庭树上鸣叫,刘基说:“不是坏事,有可能大哥把嫂嫂给咱俩领回来了。”正说着,柳遇春笑嘻嘻领着碧玉和素卿走进了会馆。

    纪绪打趣道:“大哥就是大哥,不去则已,一去领俩。”

    刘基和纪绪相视而笑。

    【二】《春游九首.其二》王令.诗

    宁须客众随,聊与春相遇。

    高林美风竹,疏影有清覆。

    柳遇春给他们相互做了介绍说他们仨是一起来京城做买卖的商人,柳遇春不想让她俩知道他们是来京应试的举子。

    纪绪和刘基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是爱玩儿的年纪,一听柳遇春约他们去春游,高兴地把书一丢,套上马车,纪绪赶着向郊外奔去。

    【三】《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欧阳修.词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堂双燕归。

    风和日丽,马嘶声声,踏青的车儿来来往往。

    道路两侧,嫩绿的青梅树上已结出如豆般大小的果子;而那飘逸的柳枝上,柳叶都舒展地像少女的眉毛一样。

    天,渐渐地长了;水,悄悄的暖了。

    蝴蝶,在映山红上翩翩起舞;扑面而来的春风,把大地装点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柳遇春他们选好了一家农庄,准备吃点儿早饭。

    农庄的院子很大,院子里长满了鲜花。院子的深处有一排房子,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低低地漂浮在房屋的四周,窗上的幕帘还没来得及卷起,只见鸟儿急得在窗外不停地张望。院子的左侧有一挂秋千,在树下随风独自地游荡。

    碧玉欢快地跑了过去,柳遇春只得跟在她的身后,嘴上叮嘱着纪绪他们:“你们先去点上早餐,我俩去去就来。”

    纪绪领着大家走进了农庄的大厅,点上猪肉大葱馅儿的包子,再搭配一份卤煮和炒肝。

    早餐很快就上来了,刘基喊柳遇春和碧玉进屋吃饭。

    柳遇春进屋后,自己找了一处画堂,独自睡觉去了昨晚他可是一夜没合眼。不一会儿,便传来了柳遇春的酣睡声,碧玉和朱素卿相视一笑。

    画堂上进进出出的两只喜燕,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但这并没有打扰柳遇春的睡眠。

    纪绪用勺子舀着炒肝汤喝。

    “炒肝应大口喝,千万别用勺,不然,老京城人会笑话你的。”邻桌的一个打着京腔的青年说道,“老京城有一种习惯,就是喝炒肝从来不配勺。”青年边说边做着示范。

    纪绪朝他友好地笑了笑。

    吃完了早餐,京城青年上来自我介绍说:他叫韩沃,本地人,刚过了十六岁的生日,今年还准备参加会试。

    【四】《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李商隐.诗

    韩沃的确是一位少年才俊,他的舅舅便是袁震。袁震格外欣赏这位外甥,曾热情地写下这样一首诗来称赞他

    十岁才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

    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

    瘦尽东阳姓沈人。

    【五】《春日》朱熹.诗

    纪绪邀韩沃一起春游,韩沃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坐着马车来到了北海。下了车,他们步行在柳堤上。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把“泗水”改为”四水”。]

    正是游春的季节,柳堤上的人比较多,文人墨客、仕女佳人如云穿梭……

    突然,韩沃的眼前飘过一个红衣女子。这女子回头打量他的瞬间,韩沃的精神为之一振,他的眼睛一下子闪亮了。再仔细看时,却发现那美丽袅娜的娇影已经没入在人群之中,再也寻不见了。

    韩沃跟在纪绪他们的后面,无精打采地走着。一路上,他的脑海中老是闪过那猩红的身影,让他挥之不去。

    他们进入四面环水的琼华岛,只见岛上佳木茏葱,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地势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隐于树杪之间的是一座叫“荐福宫”的道观。远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荐福宫”里住的是道姑。今天道长正在讲经,碧玉非要进去听听,柳遇春他们也只好跟了进去。

    【六】《复偶见三绝.其一》韩.诗

    雾为襟袖玉为冠,

    半似羞人半忍寒;

    别易会难长自叹,

    转身应把泪珠弹。

    大殿里坐满了人,年长的道姑正在讲着经书。碧玉他们赶紧地团坐在殿下,细心地倾听着老道长的讲解。

    在大殿的左前方有一小间,好像是道长讲经间隙休息的地方,里面坐着一个头发洁白的道姑,本以为是一位年长的真人,可当她转身的瞬间,刘基惊呆了她,只不过十六七的年龄;她,天生丽质,略带着淡淡的忧伤;她,雾为襟袖玉为冠。

    不知是害羞还是寒冷,她把双手紧紧地箍在了自己的胸前,她的那双美眸不时瞅向刘基的这一边。

    刘基也无心听经了,也不时地瞄向她的那一边。他的心里是特别地喜欢,因为这小道姑简直是天外来客。

    “嗨!”刘基叹了口长气,“很快,经就讲完了,再也见不到这白玉一般的仙女了。分别是容易的,但,要想再见她可就比登天还要难了。”

    那小道姑转过身去,或许是在擦拭脸上的泪珠。

    【七】《复偶见三绝.其二》韩.诗

    桃花脸薄难藏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