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6章 俗缘三

    听说山林的另一边就是小镇,又说山林绵延不尽,穷极凶禽猛兽,要走上三天三夜才能走出头。小李村群山环绕,密林成围,听说离开了山林,就是天高海阔,云和天比那逼仄的四方还要高得高——

    但无论是听说了什么,她总也先得离开这似乎无穷无尽的山林中。

    李莱儿也不清楚自己某一刻的孤注一掷到底是求死,抑或是求个解脱,无论哪一种形式的都可以,她现在只知道自己必须快些离开,否则别说穿越林子,若被家中发现寻来抓她,逃跑的准新妇下场比逃奴怕是更惨。

    只可惜密林太高,终年乌云密布,黑色的枝丫和树冠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挡住了射进来的光,放大了人五官感知到的恐惧。李莱儿终于知道为什么小李村每一次赶集村上的男人们需得成群结队地出行,在四面相同又黑暗的林中,分不清前后左右,也分不清时间,蒙蔽了的五官更是没法预知即将到来的危险——

    李莱儿身上空无一物,完全是凭着一腔意气出走,了到如今,迟来的畏惧才排山倒海般席卷了全身。

    潮湿的木柴生不起火,一模一样的四周,辨别不了方向,李莱儿才发现面对更广大的天地时,她的一腔意气毫无用处,她眼中所见、心中所学的那些终究太浅薄,她什么也不懂。

    一次离家出走对她而言已耗光了所有勇气,所以她更不知道,遇到狼群时,不能瑟瑟发抖地窝到树后边——幽绿的瞳孔在黑暗中试探着猎物,而软弱是最危险的诱饵。

    李莱儿捂紧了耳朵,紧紧地闭着眼睛不敢睁开。她最后,仅仅能想到的只是先生说:“天生目盲耳聋者尚有办法可读书呢?何况是眼明耳清,身心健全之人?”

    那天天色阴暗,窗边的先生却像光。

    这天地广大,四方尘寰无限,李莱儿方方踏出一步,就要离去,有些遗憾。

    再睁开眼时,青年的先生手执灯火,照亮了身前方寸地,那些幽绿的目光和群狼好似李莱儿自己太过紧张而产生的幻觉,被灯火驱赶就消散去。

    李莱儿不能分辨眼前的先生是死前的幻觉亦或是自己回忆的走马灯,她仍保持着那样紧紧缩着着的姿势,泪眼朦胧地试探问:“先生?”

    年轻的先生叹了一口气,矮下身子将李莱儿从地上拉起来,灰扑扑的尘泥覆盖了小小的女孩儿身躯,和汗水和泪水混在一起不分彼此,他无奈地一点点掸开:“在森林里不能这么呆着。”

    李莱儿终于放声大哭。

    等李莱儿哭得终于停了下来,先生也牵着她的手走到了林子里的小溪边,他拉着李莱儿蹲下来,拿着小方帕沾了水给李莱儿擦脸擦头发。冰冰凉凉的溪水拂过红肿的眼睛,李莱儿一下子就感觉痛快了。溪边的风清凉,连身上的粘稠感觉都减淡了许多。

    李莱儿才想到要问一句:“先生怎么会在这儿?”

    她想先生可能是来找她的,但也可能仅仅是路过。她知道先生身边有许多村里都不常见的小玩意儿,那不可能实在村子里找到的,只能是先生自己出去外边带回来的。

    先生帮她擦干净了脸,从怀中掏出一灰扑扑的书册,和一只笔。他将本子递给李莱儿,李莱儿发现这是她很宝贝地藏在屋子外边的抄写讲义,先生给她放用的白纸,又自己用麻线装订起来。李莱儿离开家时一心浑浑噩噩,竟也没想起将她的宝贝书本带走。

    先生摸了摸她的脑袋:“只剩下这本了,不是很宝贝这些本子吗?离开家的时候怎么不带走?”

    李莱儿低下头:“先生知道了?”

    她想着想着红了眼眶:“我我害怕。”

    先生说:“我听说你离开你们家后你们家乱了套,喊了整个村子里的人挖地三尺来找你,不知怎的就翻出了外边藏着的书。”

    年轻的先生在想到了什么好玩的事,轻轻地笑了一声,那笑意在黑夜中有些稀薄:“他们觉得是学堂的人蛊惑了女儿,拉着所有人来学堂讨个说法。我告诉了他们实情,他们就认为我是个妖怪,所以我就走了。”

    “”李莱儿怔住了。

    “对不起”豆大的泪水从李莱儿的眼眶里啪嗒啪嗒地掉在膝盖上掉在地上,她知道发生的事情肯定不止‘所以我就走了’一句话这么简单,可是她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流亡的身体什么也剩不下。她内心满是歉疚,只能不停地道歉:“先生,对不起。”

    “别人的选择,你为什么要道歉,”先生觉得好玩,拍了怕她的脑袋,“何况,留在左李村也是我一时兴起,我是不可能一直留在小学堂教书的,你不是知道吗?”

    先生朝着她俏皮地眨了眨眼睛。

    李莱儿头仍是低低的,沉默了好一阵,她紧紧地抱着膝盖,小声地问:“先生,你是仙人吗?”

    那声音细如蚊蝇,先生都快听不清她的问话。

    先生只是摇了摇头:“不是。”李莱儿抬起头来一脸懵懂地看他,他就也小小声地回答:“大约,只能算作求道之人。”

    李莱儿于是又不说话了。

    她想,世人追求求仙问道,大约只是想要个解脱,就像她现在这样,她觉得那样的仙是假的,只是一个比一个更高,一个比一个更强,和‘李莱儿和她的父亲’这样的关系差不了多少。几个人是为道果求而不得便苦苦思索,几个人又会答一句‘求道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