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十一章

    夜晚,无形的寒风带落秋叶无数,呼啸着刮过整个平壤平原。城墙上,翻滚的气流有如一只无形的巨手,撕扯着人们的衣裳,巡逻的士兵们不得不紧缩着脖子,微微躬起身,尽量减少热量的流逝。而此时,肆虐的寒风中,城头上的刘飞却如同一只标枪般挺立,视察着整个城市的布防。耳畔回响的是寒风的嘶鸣声,肌肤触及的是冰冷的空气,他却丝毫不为所动,眼神中炯炯透着光彩。

    “你要让平壤成为日本的斯大林格勒!”这是在他离开北京前,张彦所说的话。对于这句话,刘飞直到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但后面的对话却深深印入了他的大脑中。

    “你知道陆战比拼的是什么吗?是军队的数量、装备或是训练?都不是!在一样东西前那些都是狗屁!”

    “那就是意志!”刘飞记得皇上说出这几个字时眼神中所闪耀的光芒。

    “日本陆军虽说在数量、装备、训练上都不如我们大清,但这样的差距并没有悬殊到过分明显的地步,至于两军士兵的意志,差距则更微小。坦率点讲,若是两军士兵数量相同,指挥水平相当,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大清和日本谁赢谁负还真很难说!现在,日本在朝鲜半岛投入的兵力正不断增长着,目前已经超过了两万,预计到十月末将会超过三万,并最终达到五万的规模!而我们大清,则将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内运输十万士兵入朝,在兵力上我们是有优势的。但我要的并不是用这些士兵去和日本硬拼,正所谓‘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即便在兵力2:1的优势下取得了胜利,也可以预见我们所要面对巨大的损失。看起来用这些损失来换取日本的战败似乎很合算,但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因为在消灭了日本之后我们就将要直接面对沙俄的威胁,他们拥有着全世界最为庞大的陆军,这是极难应付的。所以我要这十万人健健康康的离开中国,再完完整整的回到东北!”

    19世纪末的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领土经不断扩张达到228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7%。由于它首先是一个陆上大国,所以从沙皇到俄国政府官员都很重视陆军建设。1877~1878年俄土战争前夕,俄国陆军常备军总额为72万人,战后约有77万人,无疑是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支常备军。当时英、法、德、意、奥、美等国的陆军常备军都在25万至40余万之间。俄国的陆军总额超过了其他任意两个国家的陆军总额之和。此后,到1890年前后,俄国的陆军总额一度减至64.7万人,但很快又重新膨胀。至1900年达到112万余人,仍然为列强陆军规模之最。

    “可这.......”刘飞有些惊讶,作为入朝清军的总司令,皇上这次所提出的要求明显超出了他的能力。胜利他有把握,但以微弱的损失换取巨大的胜利,这不过是战争史中极小的个例,面对未知的对手,刘飞可没那么大的把握完成张彦交托的任务。

    不过很显然大清睿智的皇帝已经替他想好了策略。

    “打仗我不懂,但‘治国如烹小鲜’,有些东西是相通的,所以我给你些建议还是可以的。”刘飞眼中的皇上神秘地说道。“这次参谋部给出计划是诱使日本在平壤与我们决战,这是不可变动的。至于何时开战就由你来选择,那么我的建议是:在11月份入冬前,诱骗日本进攻平壤。”

    “为何?”

    “这个嘛,就回到了我之前所说的话题——意志!简答来说,就是利用三大优势去消磨日本人的意志。”

    “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优势,第一是地利!”张彦竖起了一根手指“虽然按照计划,我们仅仅在平壤城中驻守一万五千名士兵,但武器、弹药、粮食都很充足,并且利用平壤城自身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的优势,依旧能将整个城池守得严丝合缝,足以以逸待劳,击退来犯之敌。整个平壤共有城门六座:南为朱雀门、西南为静海门、西北为七星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长庆门、东南为大同门。其中玄武门跨牡丹峰修筑,而山上之牡丹台则是平壤城的制高点,可谓‘据全城形胜’,加上紧靠城墙建造,因而成了守卫平壤的关键,城东又倚大同江为天险,总之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第二是人和!”张彦竖起了第二根手指“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整个朝鲜咱们经营了这么久,其实已与主场无疑,加上朝鲜王室的配合宣传,民心必是向着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