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三章

    相对于形势危急的高千穗号,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另外两艘战舰,即便处于二对二的状态,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秋津洲号、浪速号所面对的正是大清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德国建造的“来远号”和大清自建的“靖远号”。这两艘4000吨级的战舰除了在排水量上高于秋津洲号、浪速号外,火力同样强于日舰。秋津洲号、浪速号分别是4门150MM速射炮与2门260MM炮,至于来远号和靖远号上面所搭载的则是2门210MM重型速射加农炮,6门150MM速射炮,单从主炮的口径上或许看不出什么,可如果看火炮的射速那就大不一样了。大清这两艘战舰上的火炮基本上全部都是速射炮,就连两门大口径主炮还是管退速射炮,射速达到了每分钟3发,而日本仅仅是秋津洲号上搭载了4们150MM速射炮。在火炮威力相当的情况下,射速便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此时来远号、靖远号的火力自然要强于秋津洲号、浪速号,配合上战舰的其他口径副炮,这两艘战舰就完全可以对对方形成密集火力的打击。

    十九世纪8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海战,战舰之间的对战主要靠两种方法决定胜负,一种是大口径主炮直接击沉对方战舰,这是各国军舰对抗的主流思想,这也使得各国工程师们将战舰火炮的口径做得越来越大。到了历史上日本开始建造最大的超级战列舰之一“大和号”时,已经采用了460MM口径的主炮!不过由于十九世纪末落后的火控系统,导致了海战时火炮命中率的低下,要知道在1894年甲午黄海海战时期,清、日两国战舰的命中率都不过2%至3%,往往一场海战双方要对轰半天才能击中目标,而巨炮低下的发射速率,则使得海战的时间更为漫长。这也是为何当时的战舰要配备如此多副炮的原因,就是希望依靠数量来增加命中率。这种情况之下,主流的“巨炮定胜负战术”在十九世纪末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就产生了另一种对战方式——利用口径较小的射速炮打击对方的有生力量。在火炮命中精度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提高射速,利用增加炮弹的投放基数来实现对目标的打击,而小口径速射炮的出现为这种设想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历史上大口径的射速炮出现较晚,欧洲直到1896年才开始出现240MM速射炮,1905年出现305MM速射炮)。这就是日本在甲午海战时采用的方针,其在战舰上装备的6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给当时的北洋水师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快舰快炮的最好代表。不过这种战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无法给予敌方战舰致命一击,同样是在甲午黄海海战中,北洋的“定远”、“镇远”分别被日本的火炮击中159发与220发,却依然未受到严重伤害,倘若不是北洋水师自身体制的问题,依靠“定远”、“镇远”两舰的战力,这甲午海战的胜负还很难说。而这,也使得各国海军放弃了以小口径速射炮作为主炮的构想,重新回到了“巨炮时代”,而这种小炮高射速的搭配也在大口径速射炮出现后被彻底淘汰,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相比较而言,此时的大清海军则走了一条折中的道路,放弃一部分火炮口径,从而换取射速的提高,而210MM重型速射加农炮无疑为大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威力损失不大的情况下同样能得到较高的射速,这无疑是对付日本巡洋舰的最佳利器。(实际上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德国克虏伯公司才制造出210MM重型速射加农炮)。

    隆隆的炮声下,大清的战舰发射着密集的炮弹,在日舰的四周溅起一个个水柱,不过成效似乎并不大。在其火力网下,秋津洲号、浪速号依靠着东乡平八郎的指挥与幸运女神的垂青,不断躲过清军的炮弹,两轮炮击下来居然一弹未中,反倒是致远号尾部被击中一弹,幸好只是被浪速号的副炮击中加上战舰本身厚重的装甲,最终并未造成影响。此时的日本战舰如同灵活的拳击手,不停地躲避着清军的进攻,虽然回击的手段不多,但偶尔冷不丁那么一拳却又能击中对方,不过很可惜,日本面对的是抗击打能力极强的致远、来远两舰。

    大清的战舰除了经远号外,基本上都是德系风格,以重甲高防御为主,在战舰的生存能力上自然是没话说,只要不被对方的260MM主炮直接命中要害,基本上就不会有问题(日本第一游击队最大口径的火炮就是克虏伯260MM炮)。

    虽说开头运气不佳,但正所谓付出终究会有回报,大清在倾泻n了大量炮弹之后,终于出现了那2%的命中率。先是一枚51公斤炮弹直接击中了秋津洲号的中部,导致战舰起火并烧毁了战舰的信号索具,三名日本水兵被大火烧死;随后来远号上的210MM主炮又击中了秋津洲号后部主炮炮塔,爆炸的炮弹直接引爆了炮塔内的弹药,引起了一连串的灾难。爆炸巨大的冲击力将整个十几吨重的克虏伯260MM主炮都掀到了半空中,又重重地砸在甲板上,向下嵌入一半有余。冲击波几乎波及了秋津洲号整个后部甲板,除了主炮炮塔内第一时间便被爆炸吞没的士兵外,船舷四周操控副炮的士兵同样死伤大半。爆炸将无数的弹片与碎木屑飞射到四周,在气浪的带动下这些铁片木屑如同出膛的子弹一般横扫过整个甲板,凡是被这些玩意儿沾上点便是皮破血流。加上其无规则的形状,进入人体内造成的危害比一般的子弹还要大,往往是外面上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破洞,里面其实已经被碎片绞了个稀巴烂,根本没得救。有些水兵腰部被较大的碎片给蹭到一下,整个人就像被狠狠砍了一刀,一下子破了一个豁口,肠子和内脏就顺着这个豁口向外淌,伤口小的还好,用手尚且能兜住,那些伤口大的,直接肠子内脏“哗啦啦”流了一地,捧都捧不住。有些是被碎片拦腰击中,原本还好好站着的人一下子整个上半身都滑落到地上,肠子内脏流得满地都是,可人却没死,还在那哀嚎着。和这些人比起来,那几个炮塔里瞬间便被气化了的士兵反倒要幸福的多,至少死前没受那么大的痛苦。

    “舰长!”秋津洲号大副松田飞快地跑上露天飞桥,他要舰长上村彦之丞多调几个水手给他,战舰中部的大火已经被控制了,但后部遭受的破坏实在太大,甲板上几乎没有一个能站起来的人,需要马上组织士兵进行急救。

    只可惜当他跑到飞桥上时,看到的却是倒在地上的上村彦之丞。

    “舰长!”松田立马抱住上村的脑袋,想要将他扶起,入手却发现上村整个后脑都凹陷了下去,此时已是出气多入气少。

    原来大火烧断索具之后,其中一个滑轮便掉落了下来,也是上村彦之丞命里该绝,掉落的滑轮好巧不巧正好击中了飞桥上站着的他,直接完成致命一击。

    “赶快将舰长抬下去!”松田向身后跟着的水手命令道,此时舰长殒命他便成了整个秋津洲号的最高长官,接替战舰的指挥。

    不过很显然,松田代理舰长的命运似乎也快要到头了,仅仅在主炮受到重创十分钟后,致远号上的150MM速射炮,再次击中了秋津洲号的左舷,打穿左舷吃水线下部船壳,射入中央*室下部并爆炸。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秋津洲号整个船身都为之震动,随即战舰左舷处开始大量进水,秋津洲号进入了倾覆的倒计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