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五十六章

    清晨天刚蒙蒙亮,一辆马车从北京城的街道上飞驰而过,驶向了远处的紫禁城,车里面坐着的正是现任内阁总理大臣李鸿章。马车的车轮在石板路上上下颠簸着,震得车内的李鸿章极为难受,可即便如此,他依旧催促马车加快速度,这对于一向做事沉稳、不急不躁的李鸿章来说可是极为难见。

    “伯行那个混账如此紧要之事居然不叫我!混蛋!老马再快一点!”车厢内李鸿章一边骂着自己儿子,一边催促着车夫。几天前的他一直忙于视察天津的海防,直到昨天才抽得空闲回到北京休息一阵,可没想就是昨晚,自己那“混账”儿子居然把皇帝召见的事儿给瞒了起来,自己一个人去了宫里!身为内阁总理大臣的自个偷懒,反倒让儿子去了,这让监察院那帮子人知道了还得了!

    自1888年张彦开始大刀阔斧彻底推行改革后,原本临时实行的四辅政大臣制度就被解散,同时也取消了雍正七年就已经存在的军机处,另一方面则加强了内阁的权利与改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责任内阁。在新发布的内阁官制章程中,对新内阁的组织结构和职权作了明确规定:内阁由国务大臣组成,国务大臣包括内阁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至二人,各部大臣共十人(外务、民政、工业、学务、农业、国防、经济、司法、交通和公安十部)。目前由李鸿章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统领内阁,并对大清皇帝负责。自从新政实行之后,政府各部中便不再分设满、汉官员,凡有能者居之,所谓政治待遇上的名族差异基本不存在,若要真较真儿起来,从官员比例上来说反倒是汉人的比重远远超过满人,光看着内阁,一共就醇亲王奕譞(现实世界死于1891年)、庆亲王奕劻与肃亲王善耆三人,担任还都不是内阁要职。

    虽然满汉之间的政治待遇差异已经不复存在,可有一个新势力正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里,那就是李鸿章的李家。除了李鸿章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外,他的几个儿子同样身居要职,而大儿子李经方更是进入了内阁,加上女儿李月祺贵为皇后,此时的李家俨然成了大清政府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越是如此,李鸿章反而越发谨慎起来,不但与其他大臣刻意保持距离,甚至在许多用人的问题上都不再过问,这与历史上的李鸿章可以说是完全相反。在那一个世界里,李鸿章可是乐衷于在朝廷内安排自己派系的人,这从晚清驻外使臣的选用上便能看出一二。大清关于驻外使臣的任用,见诸章程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光绪元年总理衙门奏定的相关规定,二是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外务部《变通出使章程》中对旧章程的变通。不过事实上,对出使大臣的任用影响最大的“王大臣”,莫过于淮系首领李鸿章。已有研究表明,出使大臣郭嵩焘、许钤身、容闳、曾纪泽、李凤苞、许景澄、张荫桓、刘瑞芬、洪钧、黎庶昌、崔国因、薛福成、李经方等14人的出使,与李鸿章有或多或少,或近或远的关系。其实,由李鸿章举荐或赞成出使的,还不止上述诸位。如果不考虑留学和同文馆出身的,也不考虑公事往来关系,仅就具有私僚性质而言,至少还有不下10位使臣与李鸿章有关系。当然,现在的李鸿章可是不敢再干涉官员的任命了。

    能让李鸿章如此小心的,其实也就一个原因,那就是大清的皇帝张彦。从1884年开始亲政之后,张彦便有意重用李家的人,除了为重用汉臣做出表率之外,更主要的就是这一层外戚的关系,用起来比较顺手放心。可面对这“浩荡皇恩”李鸿章却是觉得如履薄冰,有种被皇上故意捧上天的感觉,这李家的子弟是得了恩宠,可张彦也是在把他们放在火上煎烤,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然下一刻捧可就变成了杀!现在的大清可不同以往,已经有了完备的官员监察制度,加上自己这外戚的头衔,现在整个大清可都盯着这李家看呐,稍不留神就落得万劫不复。这光绪帝可是个连自己皇族的人都不放过的狠人,怎么可能单单对你们李家手下留情?到时候可不管你外戚不外戚的,该抓抓,该杀杀,可是不会讲一丝情面,这怎能不让李鸿章愈发小心谨慎。

    半小时后,气喘吁吁的李鸿章总算是感到了南书房,可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十二位内阁大臣外加皇上围坐一块吃着早饭的场景。

    “噢!老李你来啦!”张彦放下了手中的碗筷笑着说道“来来来,跟你留了个位置,就在伯行边上,快坐下吃早饭吧。”

    “哦!对了你可别怪伯行没通知你,这是朕的意思,让你多休息一会儿,最近天津海防一事真是辛苦你了。”

    “这......”见得如此场景李鸿章有些纳闷“皇上不是召见微臣吗?”

    “啊!没......错!趁着大家到齐了.......正好......有件事宣布一下”张彦吸了一大口米粥,口齿不清地说道“朕想明白了,过几天......和日本开战!”

    “什么!”这会儿可不单单是李鸿章一人,他和整个内阁小伙伴们都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