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5章 旧事引争论

    汴京城近日来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便是明珠郡主重回王府,圣上知晓后当即就令人送来不少珠宝古玩。

    据住在附近的百姓说,那一日抬进贤王府的东西真真是一箱接着一箱。

    虽说贤王是当今太后养大的,贤王妃又与已逝世的懿安皇后是一母同胞的姐妹,但圣上对这位明珠郡主可谓是比亲闺女还亲。

    其二一事更是引来城中不少学子谈论,皆聚在东洲附近张望个不停。

    只见小洲之上的江翁庭院大门张开,圆形的月亮门上挂着一个弧形的牌匾,上面赫然写着“江圃”二字,隐约可看见一个白衣男子正在里头除草种地。

    这座荒废了十多年的庭院,头一次在初春里头得以看见绿芽。

    当年淮南郡的江老先生因担任无题书院的院长居住于此,最爱的便是在院中种植一大片的蔬菜。

    腊尽春回,春意盎然,小洲之上碧波荡漾,江圃葱绿一片,每每这时江翁庭院都是门庭若市,如今庭院大开,倒是无人问津。

    秦家的二公子站在清风亭中,一双眼死死地盯着对面的庭院,本垂立在身侧的手突然一拳砸在亭柱上,而后甩袖愤然离去。

    本在围观之人纷纷让出路来,说起秦家和江翁的这桩恩怨,汴京学子无不知晓。

    这秦家说起来也是庆阳王朝数一数二的书香世家,家风严谨端正,自开国以来,几代家主皆任太傅一职,匡扶庆阳,教导明君。

    家中男儿各个文采斐然满腹经纶,仁宗时期一朝六进士当是千古佳话,皇帝曾御封为“汴京望族”,能与之一比的,恐只有“梧桐枝头双凤凰”的沈家了。

    时人笑说,养儿当如秦家子,生女当生沈家女。

    但越是名门望族,越见不得家中有些肮脏事,当年秦二爷娶戏子,闹得满城风风雨雨。

    后来十几年过去,秦家大公子又身陷“科举舞弊”一案,本是新科状元,金明池上绿衣郞,到头来却一头血溅翰林院口,而这两件事,偏偏都与江翁有关。

    外头吵吵闹闹,小洲上的庭院反而清清冷冷,江云生将竹扇塞在了腰带中,衣袖高高撩起,独自一人蹲在杂草中清理,偶尔拿起脚旁的小铁楸,将旧土翻新,白色的衣角也沾染上了点点泥土。

    “菜圃,没有菜,不好,不喜欢。”

    “春日里种下了,等秋日就有了。”

    “江师父,骗人,淮南郡,更好。”

    “师父说汴京好,是因为这里有他挂念的事,小林觉得淮南郡好,定是因为那里的牛肉汤好喝。”

    被叫做小林的黄衣少女托着腮坐在石阶上,她说话极慢,圆润的脸上点缀着两三颗小雀斑,正低头拿着一根小木棍在泥土地上画来画去,也不理江云生对她的打趣,反而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将最后一株杂草拔去后,江云生这才站起身来,庭院里如今瞧着倒干净了许多。

    他走至台阶旁,将衣袍一撩就坐在了石阶上,拿起放至在身旁的一张请柬,金丝封边的帖子上邹然就出现了几个小黑泥点。

    江云生并不在意,这份请帖搁置在这已有好几个时辰了,难为丞相府一大早就遣人来送。

    坐在一旁的小林递过来一方手帕,转头眼巴巴地看着自家公子,看着他擦净手,拎起请柬旁的食盒,随后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公子。”小林连忙起身喊了一句。

    江云生停住脚步,回头故作不知地问道:“何事?”

    “吃的。”小林指了指食盒,闷闷道:“我没吃。”

    江云生点点头,嘴边露出抹笑,朝小林鞠了一礼道:“啊,倒是忘了,多谢小林姑娘帮我看了这么久。”

    越急便越说不出话,结结巴巴喊出几声公子后,江云生的背影只愈发地远了。

    小林垂头丧气地又坐回石阶上,将那没用的请帖揉成团,一扔便扔出了门外,骨碌碌转了好几个圈落到了湖面上。

    小林撇着嘴独自说道:“漂亮,姑娘,送的,公子,不让吃,不好。”

    世人纷纷扰扰,只不过是爱用一张嘴去分辨是非,百姓是如此,自持有文人风骨的学子大多亦如此,他们若编排起来人,总是话里藏讥,让人更加难受。

    在书院里一路走来,十人有八人里,宋慕春都可以听到他们在谈论近日东洲之上的事。

    祝纪年倒是觉得颇为无聊,拎着根树枝当作剑晃来晃去,世子爷的脾气又上来了,嫌弃地道:“如此作风,与长舌之妇又有和区别。”

    宋慕春被这话逗笑了,无奈道:“这些人说不定都是日后的朝中官员,要是被人家听见,小心记仇于你。”

    “能得小爷我说几句,是他们好命。”祝纪年哼了一声,将树枝朝前扔去,无剑似有剑,带起一阵凉风。

    宋慕春赞道:“几年不见,功夫长了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