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九章 凌晨的电话

    华北之大,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东北大学学生更是成为学生主力,曾有四十多人被捕,是张翰青写信营救出狱。

    但是华北的局势危在旦夕,北平的各大高校纷纷外迁。

    1936年初,东北大学迁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

    张翰青在西安任剿总副司令,他筹资15万元,修建校舍,并在礼堂基石上题词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4月张翰青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公,9月,正式签订《抗日救国协定》。

    张翰青向g军提供了大量棉花、药品、食物,并在邓公病危无药可医之际,提供援助,救于危难。此时的张翰青不但接受并学习了思想,还向第三国际提出加入z共的申请,但因其父亲的原因,申请被拒绝。

    10月底,姜委员长赴西安督促剿匪,张翰青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两人大吵一架。

    11月底,张翰青请缨抗战,又遭到拒绝。

    12月张翰青要求释放七君子,并与西北军杨湖城再次进谏,仍遭拒绝。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中,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直接向临潼姜委员长住处示威请愿,姜命令张翰青出面制止,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

    东大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翰青赶到现场,极力劝说学生回去,并向学生保证,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中“任何一人都可以置我于死地”。

    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在场的东北军将士无不落泪。

    当晚,姜张二人又因学生运动大吵。姜怒道“对这些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

    张翰青听了大怒“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

    姜委员长多年以来,一直与张翰青以兄弟相称,两人的夫人关系也情同姐妹,一直以来,张翰青对姜多有帮助,可以没有当年东北易帜,姜的统一大业也不可能顺利进行。

    姜对于张翰青一直以来,还是有着戒备之心,东北军装备精良,实力雄厚,这次被派往西北剿匪,也是他消耗东北军的一种心思,但是没有想到张翰青会受到如此大的影响,“你被他们洗脑了!”

    12月12日,举国震惊的双十二事变发生了。

    沈梦昔拿着报纸,一动不动。

    她早已留心张翰青近年的举动,心中清楚,他是在西安任职期间,接触了g军,思想受到影响,加上他本人替父报仇、收复东北的执念,才有了今天的兵变。

    只是她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张翰青非要亲自送姜回到南京,是对兄长的愧疚?是逃避两难的选择?

    直到22日,姜夫人飞抵西安,她猛然醒悟。

    张翰青与宋小姐相识之时,她还待字闺中,因两个姐夫珠玉在前,宋小姐高傲的性格,不允许自己的夫婿是平庸之辈。28岁还是云英未嫁,她与张翰青在舞会上相识,互有好感,但是她大了张翰青四岁,张又已有了夫人,两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比较亲密的友谊,后来张夫人拜了宋夫人为义母,两家关系更进一步。

    沈梦昔暗戳戳地猜测,定是姜夫人面见张翰青求情,才使他擅自释放了姜委员长,至于亲自送回南京,大概是他觉得自己的确是大逆不道,应该诚心道歉吧,又仰仗平日交情,自己也是为国为民,姜虽生日,但应该不会太过责罚。

    沈梦昔轻轻叹气,合上报纸,历史自有它的进程。

    十天后,她的电话在深夜响起,林嫂来敲门,说是紧急电话,要她去听。沈梦昔批了外衣下楼,电话是张翰青打来的。

    沈梦昔惊奇在这个时候,他还有空闲打来电话。

    “章小姐!嘉瑜!我遇到了难事。”张翰青开门见山。

    “我能帮你什么。”

    “听我说几句话就行。”

    “那我知道秘密会不会被灭口。”

    张翰青气得张口结舌,“章嘉瑜!你就是全国上下最无情,最不善解人意的女人!”

    “但你还是信任了我。”

    张翰青无语。是啊,为什么要在凌晨时分打这个电话呢。

    “我实在苦恼,矛盾之至。”张翰青的嗓音沙哑,似乎是大力吸了一口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