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5章:上学2

    乡学为什么只上半天学呢?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

    当家庭经济状态处于温饱状态的边沿时,吃上顿没下顿的人们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围绕着吃饱饭,这是最基本的生存追求。那么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为吃饭去努力,有多大的力就出多大的力。在这种情况下,小孩子也要承担家庭责任。这就形成了多数人认可的惯例(也可以说是文化),它就会贯穿于社会的每一个处而成为正常状态。就算是吃穿不愁的人家也会随大流。

    乡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也必然受到影响,要给学童们留出时间,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多数的学童在家里都有活计等着他们。这就是半日制学习的原因,如果进入了和平时期,社会经济繁荣,解决了温饱的人们会有更高的追求,自然也就会结束这种状态。

    其实就是在现代里,经济状态不好的边远地区里的学校大多也是如此,学生们都担负着生活的责任,上半日课的也不少见。

    乡学里上半天的学,放学时已经是正午过了,学生到家就过了午饭的时间(假定有三顿饭,有午饭),距离远的,到家已经是下午了。小孩消化快,容易饿。虽说上半天学,午前的一次休息也给了比较长的时间,就是让学童们吃点心的。学子们三五成群的就聚在一起边吃边说笑,学堂里顿时欢声笑语。

    有的学童上学时就准备了干粮,多数本乡镇的学童,因为家近,有家人送来饭食。此时刘家就有小厮给刘诠刘璎叔侄两人送来饭。送来的饭食很简约,是烙饼卷上菜,菜里有豆芽菜、青菜、鸭子肉,另外还有一碗鸡蛋汤。

    刘璎今天关注到的小同学刘炳就坐在相邻的桌子旁吃饭,他的家就在镇子里,可是没有人来给他送饭。他从书包中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一个白面馒头和一块咸菜。他仔细地拿出来吃一口馒头咬一口咸菜,旁边是刚倒的一碗茶。饭菜简单,可吃的温文尔雅,像个书生的样子。

    再看看其他学生大多也是如此。南方大多以稻米为主食,面食较少,可是为携带方便,外出的干粮还是面食多,馒头或饼是比较方便的。

    这里要提示一点,这个年代里没有玉米,到了清代才有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此时民间所见的稻米也都是很粗糙的,不是那么好吃,绝不会有类似现代里东北大米那么优质的稻米。

    刘璎对刘炳很关心,远亲也是亲,不是还叫一声“叔叔”嘛。因此刘璎拿了一个卷了菜的饼递给他,说:“刘炳,给!别总是吃馒头咸菜,这个好吃些。”

    刘炳抬头看看刘璎,面色带笑,却有些尴尬的模样,答道:“谢谢璎叔,不用了,我已经吃饱了。”

    然后就低下头,神态恢复平静,波澜不惊的样子,他把吃了一半的馒头和咸菜包好,依旧放回书包里,然后就离开教室到外面去了,也不知道他是真吃饱了还是假吃饱了。

    刘璎心中暗暗称奇,心想: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气节吧?这么点的孩子能够如此沉稳,看样子他的家教很严,想必其父母可能是规矩刻板之人。

    旁边的刘诠可不是刘璎的思路,好像对这种穷酸没有好感,耐着自己侄儿的面子他没有说话,可也冷哼的一声,扭过头去,再不看这边。

    刘璎两边看看也觉得有意思,按辈分说刘诠是刘炳的爷爷辈了!爷孙俩在同一间教室里做同学可是有点奇葩!

    吃完饭,刘璎也到院子里去活动,按他现在的年龄他应该是蹦蹦跳跳的玩耍,可刘璎是成年人的心理状态,这需要时时刻刻努力强制自己才能去模仿一个顽皮的幼儿,也真不容易呀。

    这么想着他看到了院子里的刘炳,这小孩竟然像个小老头,面朝院墙,仰脸望天,摇头晃脑,这不是背书是什么?距离远,刘璎听不到背诵的内容,也是刘炳刻意压低自己的声音。

    刘诠也从屋子里出来了,看到此景,嘟嘟囔囔地说道:“哼!装模作样给谁看?”

    也可能是刘诠嗓门大,偏刘炳耳朵尖,听见了。他转过身来瞪了刘诠一眼,张张嘴,似乎要说什么,终是没说出来,憋得小脸红扑扑的。有可能是这个辈分闹的,两人差了两辈,他总不能“目无尊长”啊。

    感觉到让刘炳吃了瘪,刘诠瞥了那边一眼,有些得意的样子,挺着胸脯回正房教室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