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君莫笑(30)

    1.

东楚自开国君主升阳皇帝指掌天下以来,就有春宴之俗。每年五月初一,炎夏来前,于傍晚在东楚皇宫直谏台举行。

直谏台原名擎巅台,是后凉宫城遗址。升阳皇帝也是在这里手刃史上著名奸臣云茧,得后凉殇皇帝禅位,开立东楚。

升阳皇帝登基之后将擎巅台更名直谏台,结合当时云茧勾结外邦祸乱江山的时事,颇有一些警世意味。

东楚春宴的排场很大,除却帝后群臣,皇子公主、世家子弟也都在参宴之列,江湖上、市井中有声名的年轻人,也会收到宴会的请帖。

升阳皇帝出身商贩之家,称帝之后肱骨之臣中有不少江湖人士,他很是知道单靠皇亲和仕中官员,很难维持朝堂的稳定,所以在重视世家的同时,也很照顾寒门。

虽然东楚科考制度极难,江湖人很少能够效力朝廷。但春宴的存在,刚好弥补了公职结构的缺憾。

春宴说白了,为的就是加大皇室同外臣的交流力度,了解世事,多听些见解,这样为上者就能更好地任用贤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而事实证明,朝堂江湖两相制衡下,东楚吏治确实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清明。

然而,这种清明最重要的基础,是升阳皇帝本人十分有能力,自强不息的同时还能甄别人才。

春宴之于升阳皇帝,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可岁月经历数朝走到今天,春宴早就不再是群英论策、指点江山的春宴了。不过是世家联姻、各方势力收纳党羽的场合罢了。

2.

沈箴下了轿,跟着沈林夫妇,走在沈砚身侧,看着皇城宫宇,皱了眉头。

她读的史料里、看的戏本子里、听的传说里,都说升阳皇帝为人是如何如何貌如出画、身姿清举,如何如何文能吟诗论道、武可挥刃定边。

但宫城这副样子,可见升阳皇帝此人,恐怕于艺术领域一窍不通吧。

宫城建筑的配色,真是显得太…………有钱了。

镶金石墙镶金瓦,镶金栏杆镶金砖……

沈箴情不自禁用手遮了眼睛。

前些天那个月夜之后,沈砚就没搭理过沈箴。

如今看沈箴手遮双目,行走摇晃,还是担心她是不是身体不适:“怎么了?”

沈箴低声说:“闪瞎我了……”

沈砚听了这句,当然知道她是什么意思,所以嘴角控制不住的上扬,只能战术性咳嗽控制表情,以防笑出声来,心中的芥蒂早已抛诸脑后。

右相夫人裘望岚听到身后两人悉簌之声,回头瞪了他们一眼。少年人即刻端正走姿,不再调笑。

3.

春宴之于百官来讲,其实是很有头疼之处的。

春宴排场大、人面广,一方面能自己长见识结交朋友,另一方面能为子女今后铺一铺路,文武百官自然是想要参加的。

但当中细节考究起来,足够大家上火。

比方说,这个参会顺序。

严格从礼仪上讲,自然是下等官员先到候场,往上逐级抵达,群臣到齐,继而皇亲国戚,最后一起恭迎帝后大驾。

陛下亲眷自然好说,都是一家人,商量好了,一起晚来一些便好。

但你让群臣怎么办?

他们是不可能互相商量好按序赴宴的。

其一,大家平常工作里不可能意见总是一致,总有针锋相对的时候,满朝文武里,臣子们总有那么几个无论如何都不想搭理的人。逐一商量是不可能的。

其二,满朝文武,府衙遍布都城及其周边地级市,哪怕有人牵线安排好了,也很难短时间内挨家挨户传达。

其三,多少有点地位的官员,肯定也都好面子。平常哪个不是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他们难道会开口对低阶官员明说让人家先来等他吗?

其四,也有高官不在乎这些。但到早了也不合适,显得下头这些人礼数不周也就算了,还没脑子,不知道提前问一问。

综上所述,各级官员何时赴宴,就只能让基层官员主观臆测了。

主观臆测这种东西多么不稳定,故此每年都会有几个初入仕途的大哥落下一个没有礼貌的骂名。

今年右相一家也同往年一样,到得刚刚好。

沈箴来到直谏台,就看到大臣们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聊天。

在这一众人里,独缺右相和左丞。

按理说,右相的官爵比左丞是高一些的,但每年沈林都会来得比汪雷早一些。

因为汪雷除却左丞之职,还有国舅这样一层贵重身份。

汪雷的妹妹汪晴,是后宫之中,二十年来荣宠不衰的思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