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4章 高情商助理


    恰此时,夕阳完全落下,长安暮鼓响起,一盏盏灯火亮起,依次点亮了花萼楼、勤政楼,显出绚丽的景象,彰显出大唐的强盛。

    人们抬头看着眼前的盛景,脑海中却不由浮起了王焊的一些话语。

    “痿阙。”

    ……

    陈希烈、杨国忠、萧隐之、李岫、柳泽、贾季邻、冯用之、郭千里、崔祐甫、薛白等人正站在花萼楼外等候着。

    没有人知道圣人正在与右相说什么,他们当中还有很多人都没能仔细禀报事情的经过,相当于没有解释的机会。

    功过只能由李林甫先行叙述,如何不紧张?

    杨国忠本是站在前面的,却不时搓搓手,跺跺脚,几次挪步之后,退到了后面,一袭紫袍混到红袍里。

    “当时右相都不在场,圣人怎能只听右相禀报?”

    冯用之原是想回答的,侧目撇去,只见贾季邻不动声色地往旁边移了步,他当即心下一凛,噤声,撤步,离杨国忠远了一些。

    杨国忠身材本就高,两旁一空,顿时显得扎眼起来。

    他不由骂了一句“啖狗肠”,退到了与他一样高的薛白身边,以一袭紫袍与青袍并列。

    “你说,右相会如何……”

    “噤声。”

    前方有礼仪官忽然喝叱了一句,态度并不客气。

    煎熬地等了许久,前方有一个宦官走来,站到了这些官员们面前,目光来回打量着他们,好一会儿才开口。

    “宣,太乐丞、长安县尉薛白觐见!”

    “臣遵旨。”

    薛白很清楚自己为何最先被召见,因为诚实。

    他端正神色,随着那宦官走向勤政务本楼,路上小声道:“我才从偃师回来不久,对内官有些面生。”

    “袁思艺,华州人,四个月前才被提拔为左监门卫将军,当时薛郎不在长安,未有荣幸相识。”

    “原来如此。”

    袁思艺不再说话,引着薛白到了殿外。

    殿内气氛很僵,李林甫显然没有把圣人哄高兴起来。

    “臣薛白,请圣人安康。”

    御榻上的李隆基没有说话,反而是高力士开口道:“禀报吧。”

    “臣以为,一连串的谋逆案,乃王鉷与安禄山勾结,长年准备着谋反,而王焊脑子里缺根筋,反而把他们的阴谋暴露了……”

    薛白不知道李林甫方才是如何说的,总之他坚持着他的看法,侃侃而谈。

    他不是无凭无据,而是有证据,有高氏兄弟在偃师的所作所为,有刘骆谷的人赃并获,因此有种句句属实的底气。

    说的过程中,他偶尔偷偷瞥向李隆基,与以往每次觐见都不同,这位圣人的面容隐在烛光照不到的地方,显得神秘而可怕。

    待到薛白说完,李隆基许久都不置可否,末了才淡淡道一句。

    “你与右相一起审讯,调查此案。”

    “臣遵旨。”

    之后,又是长久的沉默,像是在积蓄着愤怒,也像是暴雨前的宁静。

    入冬的天气,李林甫额头上竟沁出了微微的细汗。

    “王焊谋逆案。”

    李隆基终于开口了,在询问过了宰相、直臣之后,开口透露圣心,让他们知道这案子该如何查。

    天子一怒,不知要死多少人。

    “不过是一桩荒唐的误会,一个傻子,误打误撞闯进了皇城……”

    李林甫、薛白当即错愕。

    他们真的以为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这位圣人无比愤怒,会让朝堂震动,甚至一扫当前的形势,他们为此才刚刚大吵了一架。

    但没有,没有预想中的暴雨,没有雷霆之怒,这一次,李隆基展现出了帝王的胸襟,没有因为王焊那些话而失态。

    他是帝王,岂是常人能够揣测的?

    “务必让百姓不被妖言蛊惑,薛白,朕命你兼任刊报院主编。”

    李隆基语气中透露着的是斟酌与为难,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高力士遂接着道:“民间舆情,不可将一场误会以讹传讹为谋逆大案,你可明白?”

    “臣,定不负使命。”薛白执礼领旨。

    他隐隐感受到,李隆基没有发作只怕不是因为胸襟,而是因为恐惧,不想面对。

    这大殿的地上也铺了一条厚厚的华丽地毯,但不知掀起之后,下面是不是布满了虱子?

    李林甫显然是预料错了圣人的反应,只好问道:“若如此……王鉷未能管教好兄弟,可贬为崖州太守?”

    他这是要背地里取王鉷的命,比如宇文融当年就是在往崖州的路上被暗杀的。圣人既然不想声张王焊造反,那王鉷就只能死于暗杀了。

    韦坚、皇甫惟明之死亦是这般,李林甫知道圣人心里是默许的。

    然而,他竟是再次料错了。

    “不,先查。”李隆基缓缓道,“若王鉷真对王焊之事不知情,则撤其御史大夫,依旧以他为户口色役使、京畿关内采访黜陟使、市和籴使。”

    “这……”

    李林甫惊讶之下,竟是失态了。

    任相近十六年,他自认为极为了解圣人,不想,今日竟是接连料错了圣人的反应。

    圣人的脾气呢?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政变逼得父皇退位的一代英主,在今日竟是选择了原谅王鉷?怎么可能?

    “臣,老臣一定查清真相。”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李隆基抚须,朗笑道:“朕难道还能连一个傻子都容不下吗?退下吧。”

    他依旧是表现出了风流天子的洒脱,但殿中只有君臣四人在隐秘的对话,除了高力士之外一个侍者都没有,朗笑声回荡在空荡的殿里,有些怪异。

    “臣等告退。”

    他们没有再提别的,从头到尾就没有提到王焊的那些话。

    像是一个黑云压城的沉默午后,本该打的惊雷始终没打下来,让人压抑。

    薛白觉得一切是那样疯狂,在他眼里,李隆基的反应比王焊还要疯狂。

    身为天子,不重惩谋逆者以诫天下,而是幻想着掩盖住一个不可能掩盖的真相,何等疲软?何等无力?

    论魄力,还不如王焊。

    ~~

    离开勤政楼,李林甫许久没有与薛白说话。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圣人老了。

    这念头一起,纷至沓来的是各种杂念,比如,他由此意识到,自己也要老了。

    到了花萼楼附近,李林甫才想起来,转头对薛白道:“圣意不必对旁人多言。”

    “我明白。”

    “竖子想一并除王鉷、安禄山,呵,连王鉷也未必除掉。”

    “右相这是在抱怨?”薛白反问道。

    李林甫斜睨了他一眼,强忍怒火,径直摔袖而去。

    这一幕落在外面在等的诸官员眼里,使他们更添忧虑。

    圣人对这些官员亦有吩咐,袁思艺上前宣读了口谕,让他们各司其职,控制事态……除了杨国忠。

    “圣人体恤杨少卿辛苦,让你回府歇养。”

    “袁将军,我可否觐见圣人?”杨国忠上前,悄悄递了什么到袁思艺手中。

    “诸公请回吧。”

    杨国忠不由愈发焦虑,转身匆匆赶向李林甫的车驾,道:“右相且慢,下官想……”

    “杨少卿且回府歇息吧,阿郎还得收拾你留下的乱摊子。”

    “右相!”

    杨国忠没能拦下李林甫,转头一看,只见郭千里正与薛白在说话。

    “薛郎你说,我射杀王焊,功劳当不小吧?”

    “噤声,还不去安慰陈大将军?”

    薛白提醒了一句,翻身上马,自追着李林甫的车驾往京兆府审讯王鉷、邢縡。

    谋反这么大的事,连陈玄礼的儿子都死了,岂是轻易压得住的?哪怕是皇帝想压。

    ~~

    勤政楼。

    殿中,只有高力士还侍立在李隆基身边,今日就是连他都不太理解圣人的决定。

    “嘭。”

    忽然一声闷响打破了寂静。

    李隆基再也忍不住,将手中的酒器重重砸在地毯上。

    “该死!该死!全都该死!”

    高力士连忙跪倒,道:“圣人息怒,王焊已死……”

    “朕知道。”

    李隆基一脚踢飞了那酒器,也没再有更多动作,闭上眼,长长吐了一口气。

    “他既死了,朕能如何?朕自年轻时就明白,不可由怒火冲昏头脑。朕绝不至于因一个傻子几句妄言就失了分寸,他诋毁朕,他诋毁朕,朕反而该活得更好……该活得更好。”

    “是,圣人真千古明君也。”

    “是吧?”李隆基笑了笑,道:“朕冷静想过,王焊掀不起风浪,旁人是否谋逆由哥奴去查即可。王鉷……朕相信、了解王鉷,他包庇兄弟是真,但必不知情。若杀了他,太多事得朕亲自操劳,可最重要的是,朕得活好,朕当长寿康健,此为最重要之事。”

    “圣人明鉴。”

    高力士觉得这道理似乎很对,但似乎又有哪里不对,说不上来。

    “当此千载未有之盛世,大唐长安万年,岂有人能谋逆成功?一个疯子误打误撞,朕越镇定,越能消弥其影响。”李隆基从容笑道:“朕大可处变不惊,今夜早些歇。”

    “是否请贵妃来?”

    李隆基先是点头,之后想到杨玉环那性子是有些直率的,道:“召范女来。”

    他吸了吸鼻子,接着想到一些私事,对杨国忠的怒火当即就窜了起来,伸手便要解下身上的兴阳蜈蚣袋,再一犹豫,却是吩咐道:“召李遐周入宫。”

    “遵旨,传玄都真人李遐周觐见!”

    虽然已经宫禁了,高力士也不怕麻烦,连忙去派人开宫门。

    靴子踏过那厚重奢华的地毯,没有人发现地毯下有几只小虱子正在爬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