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十六章 许昌故人

    第二天一大早,苏颂就已经起来,拿着笔,在朝笏上写好了今天御前要说的事情的大略。

    他已经六十五岁了,记忆力已经不如年轻的时候。

    所以很多事情,他都需要记在朝笏上。

    他的续弦辛氏则在他身边,替他将鱼袋系好,幞头戴正。

    苏颂将朝笏检查了一遍,才将朝笏放到了身上。

    然后在全家的簇拥下出了门。

    苏颂在汴京租的房子,靠近马行街,位于州桥西,与汴京城的果子行很近。

    即使如今已经是隆冬季节,可果子行附近的街道,依旧每天有着十几辆太平车,冒着雨雪,将大批从各地运入京城的干果等物,运到果子行分销。

    苏颂出门的时候,正好看到一辆太平车,拉拽着数十袋干果,勉力的走在道路上。

    因为昨天晚上下了雪,所以,为了防止太平车打滑。

    在车身之后,还有三匹挽马作为刹车。

    沉重的太平车,缓缓从苏颂面前驶过,苏颂看着脑子却在想着,这太平车的构造。

    以至于都忘了继续向前,直到元随们提醒,他才晒然一笑:“来日,却得找个机会,借一辆太平车回来看看……”

    太平车是大宋大宗货物的陆路运输主力,虽然笨拙、速度慢,但胜在载货能力远超其他一切陆路工具。

    一辆太平车,一次就可以载货数千斤,奔走数百里。

    当然,这么巨大的车辆,所用的畜力也很夸张,一般都是五马并拉,还得准备三匹马作为向后拉拽的刹车,以防止雨雪天气打滑或者在下坡时因为速度太快而车毁人亡。

    同时,能驾驶太平车的,都得是经年老人。

    苏颂骑着马,穿过马行街,经州桥转入御街。

    沿着御街一路向前,宣德门就到了。

    在宣德门前下了马元随们牵着马去休息,苏颂则整理了一下公服和幞头,然后拿上朝笏,步入这皇城之中。

    当苏颂从宣德门下入城的时候,石得一远远的就看到了他。

    他看着这个老迈的大臣,心中泛起了种种念头。

    “先帝恐怕和大家托付过苏子容……”

    至于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苏颂是大宋现在对北虏境内的交通和山川地理最了解的大臣。

    熙宁、元丰中,苏颂多次出使北虏。

    回国后,就不断和先帝禀报北虏内部的详情,先帝大为赞赏,于是命苏颂将之写成书籍。

    那就是《华戎鲁卫信录》,这本书就摆在石得一的案头上。

    乃是大宋研究北虏最好的书籍。

    因为这本书不仅仅对北虏地理山川道路环境有着详细描述,还详细介绍了北虏历代的更替以及变化。

    此外,苏颂还是元丰改制时,最重要的改革推手之一。

    如今的吏部四选法,就是苏颂的杰作。

    先帝对苏颂因此敬重有加,错非是去年先帝感到自己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不得不早做准备,以曾孝宽为吏部尚书来安抚元老。

    不然苏颂早就该是吏部尚书了!

    只是……

    石得一回忆着昨日大家的神色,他眉头皱起来。

    “即使有先帝托付,大家也不该对苏子容如此重视……”

    开封府阙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还说:“我欲治开封,必求良吏!而当今朝中适合辅佐我,同时官职也恰当的人,思来想去,大抵只有苏颂了!”

    这可不一般啦!

    迄今为止,大家似乎只在对待沈括的时候,有过这样斩钉截铁的判断——专一制造军器局,非沈括不可!

    如今,视政开封府,又有着‘非苏颂不可’的态度。

    实在耐人寻味!

    不过,石得一只是想想。

    这些事情,他一个字也不会对外吐露。

    苏颂在石得一的注视下,走到左昭庆门下,然后在閤门通事舍人狄咏的引领下,进入大内。

    石得一也从宣德门的城楼上走下去。

    迎面,他碰到了梁从政。

    “都知好雅兴!”梁从政微笑着说道。

    石得一回以一个公式化的笑容:“御药不在御药院,为何到了宣德门?”

    “看风景!”梁从政言简意赅。

    “哦!”石得一也不多说话,这个太皇太后身边的大貂铛,可是亲自将毒酒灌给张茂则的人。

    他已经用行为,向大家证明了忠诚!

    “对了!”石得一走到一半,忽然回头说道:“梁君佑已经从熙河回京,今日上午,在福宁殿中拜见了大家!”

    “多谢!”梁从政点点头。

    梁君佑就是梁从吉,君佑是其表字。

    而梁从吉,看名字就知道,和梁从政关系密切。

    两人可以说是叔侄——当然,没有血缘关系的那种。

    可在这大内的内臣,血缘是最次要的。

    传承才是关键!

    梁从政顿时信心饱满。

    ……

    苏颂亦步亦趋的步入崇政殿中。

    偌大的崇政殿空旷的很。

    除了警备的御龙直外,就只有右侧的屏风后,有着人影。

    那是起居郎在其中准备记录君臣独对的文字。

    官家则还未临殿,所以,御座空无人影。

    苏颂本以为他还需要等一会,然而,他才入殿不久,就听到一阵礼乐之声。

    然后,官家就穿着褚黄色的常服,在女官、内臣还有带御器械们的簇拥下,从殿后的回廊中步入崇政殿。

    苏颂连忙持芴恭迎:“吏部侍郎臣颂,恭迎陛下升殿!”

    官家走到御座上,端坐下来。笔直的身子,坐的端端正正,颇有法度。

    这是朝野最骄傲的事情——大多数大臣,都没有机会和这位陛下近距离说话,能看到的也只是其升朝的仪态,能听到的也就是与宰执的对话。

    而这两个事情,他都完美的满足了朝野内外的幻想。

    行坐有度,言谈有法,纯孝而聪俊,于国政上下之事,都熟悉的不像个孩子。

    据说,就连两宫在好多事情上,也需要问他的意见——因为‘官家屡屡一眼知情弊,识忠奸’。